陕西立足自身优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重塑经济“肌体”

作者: 苏怡 田若楠 【 转载 】 来源: 人民网 陕西日报 2025-10-21

14947585366771549895.jpg

         在陕西,一项项科研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一条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加速崛起,一家家科创企业拔节生长……

  “十四五”以来,陕西立足自身优势,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一块煤、一辆车到一片“芯”、一束光,陕西聚势蓄能抓创新、促转型、提质效,推动一批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高的产业茁壮成长,让陕西经济在“长个子”的同时,“体形”更好,“体魄”更强。

  科研成果加速走出实验室

  不用放大镜、不靠经验,只用算法和分析就能为工业装备进行全身“体检”。

  这项特殊的“体检”被称为智能化无损检测,是利用声光电磁热等成像进行数据分析,可在千百万像素中毫秒级锁定微小缺陷,评定速度较传统人工方式提高40倍,超标缺陷检出率接近100%。

  创新“体检”方式来自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0月16日,该公司董事长杨涛说:“这就像我们体检拍‘CT’一样。设备精度、‘CT’分析能力都很重要。”

  42岁的杨涛,另一个身份是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他立志将自身所学转化为实际应用,2019年带头成立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耕AI智能无损检测。

  然而,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并非易事。

  “有理论技术和工程实践,可是咋转变成产品、推向市场、为行业服务?”杨涛说。

  好在陕西正在加速推进“三项改革”政策落地,投资、人才、扶持政策等资源都在向科创型企业聚集。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向其伸出“橄榄枝”——以“服务换股权”的方式,成为公司“合伙人”。

  “出让1%的股权换取系列科创服务,包括税务、法务、投融资、市场推广等。”杨涛说,有了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他们可以专心做产品。

  依托在智能图像处理、特征识别、知识图谱等领域掌握的先进技术,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迅速成为国内高端制造领域多模态AI质量检测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

  回顾创业历程,杨涛感慨:“‘合伙人’很给力,为我们找场地、招聘人员、申请项目,帮了我们大忙。公司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各方有力支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陕西科教资源富集,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以及包括70余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从“改”字起笔、在“转”上聚力,陕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激发创新资源和潜能,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

  如今,在陕西,越来越多像杨涛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奋斗在创业前沿,一批高精尖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2024年,陕西“三项改革”试点单位达201家,单列成果10.6万项、转移转化成果3.6万项,成立企业2067家,因科技成果转化晋升职称630人,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排名全国第四,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涌现。

  “第一动力”推动产业突围

  历时13年、耗资4亿元,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登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2024年10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一个乙肝靶向创新药——甲磺酸普雷福韦片(新舒沐)获批上市,实现陕西省1类创新药零的突破。

  深耕创新药研发41年,张登科深知这条路有多难。他说:“创新药的研发就是‘九死一生’。”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是张登科的选择。从2011年起,他带领团队踏上了攻克乙肝靶向创新药的研发之路。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人数多,而一线乙肝治疗药长期被国外进口药物垄断,患者的用药成本高。”张登科说,他下定决心要研制新药。

  从先导化合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Ⅰ期、Ⅱ期、Ⅲ期实验……张登科和团队在每个环节反复琢磨,通过了层层考验。

  “药品研发直接作用于人体,除了安全性、有效性,还需要工艺稳定、质量可控、工业化生产等。”张登科说,任何设备、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结果不同,所以要保证每批药的质量稳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

  临床数据显示,在用药96周时,新舒沐对比某美国原研进口一线药物展现出显著优势——患者乙肝表面抗原下降幅度持续超越对照组,趋势明显优于现有一线药物,被称为同类最佳。

  创新药关乎群众健康,也体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创新药是医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陕西科教资源富集、三甲医院众多,发展医药产业具有显著优势。”张登科说,公司将积极发挥创新优势,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全省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陕西印发培育千亿级生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生物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建设,初步建成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积极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陕西聚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千亿级产业链再上台阶,促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航空等优势产业链实现跨越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物联网、钛及钛合金等新兴产业链加快提升,努力绘就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施工图”。

  今年以来,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雨林生态”涵养创新业态

  10月15日,在昆明池的湖面上,一艘“飞碟”造型的自动驾驶游船缓慢地行驶着。游客乘坐其中,悠闲地品味下午茶。

  “只需一键启动,游船就能自主完成出库、巡航、避障、返航等全流程操作。”欧卡智舶品牌部负责人刘文骐说,这是公司为满足高端文旅需求打造的“漾”水上超级空间,搭载了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技术,通过高精度定位与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可实现毫米级航线控制。

  作为国内领先的水面智能驾驶核心系统提供商,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始终专注水面无人驾驶技术,先后推出无人驾驶环保船、智能载人游船、智舶系统等,现已应用于13个国家的1000多艘无人船。

  “水域智能驾驶是一片蓝海。”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桐说,在新消费需求的带动下,公司发展迅速,获得多轮资本支持,成为目前拥有行业最长水面无人驾驶里程数和全球首个水面无人驾驶样本集的民用无人船潜在独角兽企业,今年营收预计达1.5亿元。

  目前,依托算法、场景迭代、产品适配等领先技术,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品全链路自研,并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全国首张无人艇感知和自主航行系统产品型式认可证书。

  “从只有几个人的高校转化团队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创新一直是我们的‘法宝’。”吴桐说,陕西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快速成长。

  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近年来,陕西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40家。

  西安奕斯伟硅片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填补国内空白,西安特来电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技术实现世界首创,隆基绿能单晶硅光伏电池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刷新世界纪录……陕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眼下,在“科创雨林”的滋养下,陕西科技型企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新局面,创新动能澎湃。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