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烟火半城仙,看完了这里的风景,才明白怪不得白岩松赞叹“一生至少要去一次”
如果说,真有哪一座城市,是你一生至少去一次的一座城,那它一定是泉州。如果说,有哪一座城市,让遇见它的每个人既有乍见之欢又久处不厌,让来到这里的人都想留下来长久生活,那一定是泉州。如果说,有哪一座城市,真的是「半城烟火半城仙」,人人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那它一定是福建泉州。
还记得读书的时候,历史书上说的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Zayton——泉州,是刺桐的直译,他诉说着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和沧桑。如今的泉州更像是一位慈爱的老人,在讲述着千年孤独的风范,包容了各式各样的历史、宗教和美食。在越加城市化的今日,泉州似乎没有被时代的浪潮裹挟,依然守护着当年古老的故事,讲述着千年以来的半城烟火半城和半城人间。曾经的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国内为数不多影响到世界历史进程的一座城市。就像白岩松和每个去过泉州的人说的那样,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在这里,红砖瓦与闽南话交织在一起,你能看到古称佛国的泉州每一个日夜都上演着半城烟火和半城人间。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所有人都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相信魂灵,它们有着和现世一样的属性,会饿到,也会吃太饱,会太胖,然后也会心情不好也会闷出病。
苏轼笔下的佛国和圣人并不是空穴来风,从小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蹒跚学步的孩童也会学着大人的模样,双手合十,顶礼叩拜。从涂门街的关帝庙到西街的开元寺,从南俊巷的承天寺到中山路尾的天后宫。就连名负盛鼎的弘一法师,在云游四方历经世间风景后,最后还是选择回到泉州,在开元寺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佛道结合,可谓是闽南地区的一大特色所在,在善男信女看来,虔诚的供奉和美好的祝愿,才是信仰的目的所在。关帝庙隔壁的清净寺,开元寺旁的基督教堂和花巷爆火的粉色天主教堂,都像是佛教流行的城市里一个特别的存在。历史上多种宗教汇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遗物,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现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拥有众多的信众和数目可观的寺观教堂,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民间信仰宫庙。“古早味”这个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应该是来自海峡对岸。《风味人间》里有一段词说得很好,“人生活在时间和时间的延续中。”在泉州,清晨的烟火始于街边的一碗面线糊,搭配上醋肉卤蛋香肠,再点缀胡椒粉和葱段,一勺热乎的面线糊下肚。从中山路一路向北,鲤城的烟火和闽南小吃便体现的淋漓尽致。天后宫旁的秉正堂石花膏,从5块钱一碗涨到8块钱,人气不减。午后冰凉的蜂蜜水搭配石花膏和各种喜欢的配料,暑热不见踪影。
在远芳小笼包,一屉的小笼包和一碗牛肉羹,刚好填饱饥肠辘辘的时刻。群众牛肉店的咸饭牛排配牛肉羹,可谓一绝,喂饱了不知道多少风尘仆仆的过路人。水门巷阿肥醋肉的老板娘还是一如既往的幽默,朋友问起为什么写了个“第二好吃”,她说:还是谦虚点比较好~在泮宫旁的东来菜头酸,用一块五买上一块白萝卜腌制的菜头酸,酸甜的味道伴随一路。还在改造当中的中山路此时已初露雏形,左右两边的小巷依然保持着旧时的风貌。夕阳落下,街边的姜母鸭香味不禁让人垂涎,用姜炖的软糯的鸭肉无疑是下饭最好的搭配。木偶、南音、梨园、高甲——戏目的多样和长辈对孩辈从小的熏陶使得几百年前的声音至今余音绕梁。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南音无疑是最代表泉州的艺术表现形式。南音是中国四大古乐之一,用闽南语演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被称为“音乐活化石”。2009年9月,南音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穿越千年的袅袅南音擦出别样的火花,令人赞叹,回味无穷。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个冬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一走泉州的街道,尝一尝泉州的美食,听一听泉州的南音。
来源:青青莲子
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