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亿投资血本无归,大庸古城“滑铁卢”,谁来买单?——巨额亏损背后,是决策失误还是另有隐情

作者: 王健 【 转载 】 来源: 长安文摘 2025-07-28

mmexportdde98ef1793d2c4f1bbc47dc152507d4_1753657842097.jpeg

在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这个名字曾经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梦想,可如今,它却成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失败案例。24.43亿元的巨额投资,换来的不是繁荣热闹的文旅盛景,而是四年超10亿元的累计亏损,曾经的文旅“明星项目”如今唯一盈利的竟是停车场,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大庸古城可不是一般的项目,它身兼数职,既是张家界市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和重点工程,也是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产业建设项目 。当初规划时,那前景描绘得相当诱人,预计建成后每年能实现近5亿元的营收,近2亿元的净利润,目标是成为全国示范意义的文化旅游新标杆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无比骨感。如今走进大庸古城,198间商铺仅有寥寥四五家入驻营业,还无需缴纳租金 ,整个园区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与当初的宏伟蓝图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回溯大庸古城的建设历程,可谓是问题百出。从立项到开工仅仅用了3个月,如此仓促的前期筹备,必然导致论证严重不足 。在建设过程中,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如同儿戏般多次调整,甚至出现“施工等设计”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 。原本计划550天就能完工的工期,结果却硬生生拖了近五年 。不仅如此,项目建成后严重缩水,与前期规划大相径庭,报批、建设、业态布局等方面手续不完善、工程超概算、项目逾期等问题层出不穷 ,相关职能部门和业主单位在审批监管上的漏洞,就像筛子一样多。


这样一个当初被寄予厚望的项目,为何会沦落到这般田地?张家界市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坚持坦言,当时是盲目跟风全国古城古镇热 ,天真地以为复制成功案例就能轻松成功。张家界市文旅广体局党工委书记、局长欧兵波也表示,觉得这是个稳赚不赔的项目,便让国企来操刀 。他们在决策时,完全忽视了市场规律和前期的调研论证,脑袋一热就仓促上马项目,结果问题一个接一个,最终导致了如今的惨淡局面。


24亿的投资打了水漂,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些资金如果当初用于改善民生,比如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改善基础设施,或者投入到更有潜力的产业发展中,或许能为张家界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可如今,却因为一个决策失误的项目白白浪费,怎能不让人心痛。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笔巨额亏损和决策失误,到底该由谁来负责?当初拍板这个项目的人是谁?2016年大庸古城项目启动时,张家界时任市委书记是杨光荣,时任市长是王志刚 ,他们在项目决策过程中,有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是单纯的判断失误,还是背后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公众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目前虽然没有发现明确的贪污受贿证据,但如此重大的项目出现严重决策失误,相关部门和责任人难道不应该被问责吗?这是每一个关心此事的人心中的疑问。


面对大庸古城的困境,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已经组建“张旅集团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专班” ,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化解债务风险,盘活大庸古城 。但这只是解决当下危机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要从这次事件中深刻吸取教训,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以后再进行项目决策时,不能再盲目跟风、“拍脑袋”决定,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内涵,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否则,即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可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重蹈大庸古城的覆辙。


大庸古城的巨额亏损事件,为各地发展文旅产业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文旅项目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也不是靠砸钱就能成功的。每一个项目都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文化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希望各地能从大庸古城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让每一笔投资都能物有所值,真正推动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长安文摘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