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微数字化转型难题

作者: 蒋 波 【 转载 】 来源: 经济日报 2025-08-07

      前段时间,江苏省扬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共同启动了“平台经济+产业带”培育计划,旨在为当地中小微企业提供从产品研发到品牌包装的全链路优化方案,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向“高附加值、高辨识度、高溢价能力”转型。

  截至2024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突破6000万户大关,其中工厂型中小微企业成为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然而,伴随着生产经营环境变化,众多工厂型中小微企业正面临订单碎片化、流量成本持续攀升、传统生产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等多重挑战。随着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持续攀升,不少企业利润率持续走低,高额佣金、流量成本以及第三方电商平台规则变动等因素也在持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产品端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日益旺盛,传统大批量生产模式难以满足,企业面临研发投入与产线调整的压力日益凸显。

  在传统供应链体系中,工厂型中小微企业长期居于“毛细血管”地位,订单获取高度依赖层层转包,这些困境折射出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已非选择题而是成为一道生存题。平台经济凭借流量引导与资源配置的独特优势,可以重构工厂型中小微企业的供需关系,有望破解转型困局。

  有鉴于此,要通过平台经济的数字化标签,将工厂型中小微企业的设备、工艺、产能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名片”,精准匹配市场需求与生产能力,有效破解“订单荒”与“产能闲”的双重困境。平台还可借助流量补贴、供应链优化和品牌升级,助力中小工厂从“代工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型。

  还可以通过平台经济大数据分析,赋能工厂型中小微企业精准洞察消费趋势。借力设计工具、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包装服务,助推中小工厂实现从“代工厂”到“品牌商”的蜕变。依托新技术打通原料采购、生产协同、渠道分销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突破传统工厂型中小微企业“重生产、轻研发”的发展局限。

  此外,要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纽带作用,在依托数据与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贴身式”服务的同时,高效整合政策资源,全面深化拓展“平台经济+产业带”项目合作,放大“政策红利+市场活力”的叠加效应。通过政企协同联动,实现政策引导与平台支持的双轮驱动,切实激发工厂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动能。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