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1
近日,来自海峡两岸的10余名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京台基层交流基地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参观了琉璃博物馆、隧道窑艺术中心、非遗传承工作室等,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的发展历程、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情况,聆听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感受琉璃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2025-10-10
2025年是中文正式纳入南非国民教育体系10周年。 “中文教育的兴起,为南非增添了一抹‘中国红’。” 斯坦陵布什中学的另一堂中文课上,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把“中国历史衣橱”搬进了教室,形成“一键穿越——中国传统服饰+自媒体工作坊”。

2025-10-09
华灯初上,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悠扬的唐乐与现代电音交织,数字全息投影洒落梦幻光晕,璀璨灯火映照飞檐斗拱,“唐宫仕女”衣袂翩跹,一幅流动的盛唐画卷跃然眼前。 漫步大唐不夜城,数字技术带来沉浸式体验,惊喜随处可见。 截至10月7日,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大唐不夜城日均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

2025-09-30
比如,科技极大降低了文艺创作门槛,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可能,也提高了对创意和想象力的要求。 总之,当下创作的“通关秘籍”,可能就藏在创作者对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媒介、艺术与社会情绪的崭新理解之中。

2025-09-28
在中国刺绣艺术中,苏绣山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意象造型是苏绣山水的显著特点,也是刺绣工艺、传统美学与山水意象诗性融合的重要桥梁。苏绣山水不仅延续着江南文脉,也蕴含着人类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2025-09-25
2024年,吴桥县吸引百万人次游客前来观赏杂技表演,文旅企业营收突破1.6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这些民宿分布于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村落中,又紧邻县城主要杂技展演展示区。如今,漫步吴桥街头,杂技元素早已融入这座小城的各个角落,这座“杂技之乡”正以文旅融合为纽带,让古老的杂技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新活力。

2025-09-24
在伊犁老城,朴匠非遗工坊负责人、伊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红兵正专注地打磨着一件皮具。 秋日的伊犁老城,非遗不只是陈列在橱窗里的技艺,更是“流动”在街巷中的文化。 “伊犁老城的非遗传承保护,就是要让传统技艺回归生活、让文化记忆融入当代。”

2025-09-23
9月的甘肃敦煌再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历程揭示了一条文明交流的规律:真正伟大的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保护与国际传播相辅相成。站在人类文明交流的高度,敦煌是中国的敦煌,更是世界的敦煌。”

2025-09-22
古豳大地承文脉,石川河畔聚贤才。2025年9月20日,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陕西富平迎来一场浸润心灵的文化盛事——赵宗瑞老师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教育体系线下课程在此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学员齐聚这座“红色教育基地”,在秦地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圣贤智慧的碰撞中,共同开启一场关于生命觉醒、心灵成长与社会责任的深度探寻之旅。富平,自古便是文脉昌盛之地,既有大禹治水、王翦练兵的历史印记,更有习仲勋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红色基因,“富足平安”的寓意不仅刻在地名之中,更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此次课程落地富

2025-09-19
近日,为期3天的2025年第六届多伦多龙文化节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广场火热举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正通过一年一度的龙文化节融入多伦多市民的生活中。 自2018年以来,龙文化节已成长为加拿大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品牌。如今,多伦多市政府已将龙文化节认定为“市府三大户外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之一”。

2025-09-18
《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对人物的刻画和描摹,体现为电影作为显微镜对社会的细微剖析。《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从编导演三个方面,都呈现了电影语言的娴熟,留下了不少经典桥段,至今令人反复回味。

2025-09-17
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近日在江苏昆山举办。盛典以“汇中国百戏展戏曲新颜”为主题,汇聚31个剧种、53家剧院团的107个剧目,共计39场演出,活动将持续至9月20日。

2025-09-15
河畔旁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被网友戏称为“火锅之源”的陶三足炊器等特色文物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三星堆博物馆讲解员何俊岷介绍:“这些图案上独特的纹饰与造型,成为古蜀文明已具备一套较为完整与成熟礼仪制度的证明。” 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三星堆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约2亿元。

2025-09-13
秦腔音乐以板式变化体结构为核心,融合七声音阶与方言韵律,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高亢激昂,悲壮苍凉。目前,广大农村、城市广泛存在秦腔文化的爱好者和秦腔艺术信仰者,盛演不衰的秦腔经典剧目家喻户晓,广泛流传至今。

2025-09-12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国风国韵飘香江”品牌项目,近日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上演经典黄梅戏《罗帕记》和《女驸马》。 10日晚,黄梅戏《罗帕记》首次在香港亮相,其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 11日晚,经典黄梅戏《女驸马》由韩再芬领衔主演。

2025-09-11
一部中国戏曲发展史,主要是由若干部经典作品构成的。地方戏因其方言、俚歌俗曲的原因,多数局限于一个区域,如果为许多剧种改编,其受众范围无疑会扩大。 传承经典剧目的意义很大。 能忠实地传承戏曲艺术。 同时,站在广大观众的立场上对经典剧目进行考量。

2025-09-10
据悉,该项目自今年初试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3万人次。今年以来,新疆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大巴扎单日客流量曾连续29天突破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如今,天山南北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生活。

2025-09-09
初秋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人气火热,“梦回洛阳——唐代东都文物精华展”一亮相就吸引了许多观众。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宣传营销部主任陈涛介绍,配合“梦回洛阳”展览,博物馆推出三类文创互动项目,让观众领略唐风诗韵。

2025-09-08
中国旅游业正以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重塑着人们对旅途的印象。 这一创新浪潮的涌现,源自中国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创新,为旅游业注入活力,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创新的火花正在全国各地迸发,共同为中国旅游发展的生动画卷添彩。

2025-09-07
兴华居士的“猴寿”,首重“慈悲为怀”的佛法内核。“猴寿”的笔墨间,亦藏着佛法“无常与精进”的智慧。更难得的是,兴华居士以“猴寿”为纽带,将佛法“因果业力”与“善念传家”的理念相融。兴华居士善书“猴寿”的广大佛法,从不以深奥义理示人,而是藏在最朴素的笔墨与最真挚的善念中。

2025-09-05
中国戏剧人吹响了时代的号角——“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抗战胜利八十载,延安鲁艺的戏剧早已超越“艺术作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它们用舞台记录的,是民族抗争的真实足迹;用角色塑造的,是平民英雄的不朽精神;用情感凝聚的,是“万众一心”的民族底色。

2025-09-04
第23届华盛顿中国文化节3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应邀出席文化节开幕式并致辞。谢锋说,历经二十余载春秋,华盛顿中国文化节已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为美国民众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搭建了一座独特而重要的桥梁。谢锋表示,中美两国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

2025-09-03
9月2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推出“共卫山河——西安军民抗战纪事”“我爱中国——斯诺、海伦与中国抗战”“岂曰无名山河为证——党的隐蔽战线”三大主题展览,通过百余件抗战文物与档案、沉浸式场景与多媒体互动,重现烽火岁月,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光辉历程。

2025-09-02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说。在榆林,每年市级财政预算非遗保护专项经费3000万元,其中15%以上用于陕北民歌传承发展;陕北民歌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陕西文艺演出共吸引观众920万人次,旅游演艺活跃度居全国第一。

2025-09-01
故宫博物院一处文创空间内,样式各异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游客络绎不绝。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副研究馆员铁铮指着一款新上市的冰箱贴娓娓道来。铁铮说,故宫文创目前已达3000多种,包括文房用品、化妆品、食品等28个大类。在铁铮看来,除了文创产品,各种创意文化活动也是文创的一种衍生形式。

2025-08-29
近日,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美术馆,张家楼街道第二届乡村振兴艺术品村拍会如火如荼地举行。画美达尼艺术家联盟理事会秘书长薛亚楠介绍。与传统的拍卖方式不同,这里的艺术品实行“线上+线下”的售卖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2025-08-28
目前中国桥梁总数已超100万座。中国的桥,遍布城乡、千姿百态,熔铸力学与美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凝聚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与哲思。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洨河上。拱宸桥的美,在于它承载的历史文脉。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古桥,是中国古桥的典范。

2025-08-27
“昔日废柴变成宝,我们的秸秆画登上了大雅之堂,今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郭怡孮指导我们创作的秸秆画走进了中国美术馆,引起了许多国外爱好者的注意。”高唐秸秆画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幅作品以麦秆为笔、乡土为墨,将田间地头的烟火气凝练成登上国家艺术殿堂的大雅之作。

2025-08-26
重排经典,不意味满足于在前人的树荫下乘凉,更不能止步于对经典外壳的机械复刻。经典重排,绝非刻舟求剑,而是唤醒沉睡的历史文本,使其成为跨越时代的源头活水。 经典传承必须在尊重中孕育创新。 经典传承的核心,在于“人”的延续。将经典的薪火,投入当下生活的熔炉,才能锻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