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七十五载风雨兼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形成了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就业,确立了“充分就业”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疾病频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标追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将使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加快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近年来,陕西省年均投入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150亿元,惠及低保、孤儿等14类群体共645.92万人,民政政策性补贴收入占群众政策性收入的近60%。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守护民生底线,抓好重要物资的保供稳价。同时完善重要民生商品的储备调控预案,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和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违法行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通过“对症下药”,提升关涉民生的养老、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将为民生共享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3年达到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5.8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步步夯实,覆盖面从城镇企业职工到农村居民逐步扩大,全民覆盖的目标正在稳步实现。
民政工作如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3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回应了相关热点问题。截至今年8月,已惠及1191万困难残疾人和1607.4万重度残疾人。据介绍,全国各类社会组织已经达到88.3万个。今年以来,各类慈善组织向重点受灾省份捐赠款物近30亿元。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村干部和民政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摸排,了解情况,帮助他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迈上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必将绘就更加幸福美满的民生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