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文化产业
  • 微短剧不能比着“雷人”(锐见)

    “一胎99子”,微短剧又出“雷作”。  “剧情翻车”折射出一些创作者“卷”符号、造奇观、博眼球的“比雷”心态。久而久之,“比雷”成了一条赛道。已有从业者呼吁,流量思维不能代替创作思维,别让个别作品“翻车”阻挡行业成长。  打破“比雷”的恶性循环,为观众提供优质内容选择,需要营造良好的创作传播环境。

  • 传统建筑的视觉符号—— 一角飞檐载风华(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传统建筑)

      曲弧妙构载风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尽显东方艺术与天人哲思,是传统建筑重要的视觉符号。  飞檐不仅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创新应用。  作为中国古典建筑重要的文化符号,飞檐在当代文创产业中也得以转化与创新。

  • 《视界摄影讲坛》-- 摄影范谈第1课:什么是摄影?

    亚当斯拍过的场景,至少换一个构图再拍。尽管拍得比亚当斯更美,还因此沾沾自喜地到处兜售,复印机只能用来复印。

  • 陕西:5000名跑者双脚丈量千年文脉

    2025“九成宫杯”陕西宝鸡·麟游夏季半程马拉松赛29日在麟游县青莲山广场鸣枪开跑,来自全国的5000名跑者,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用脚步丈量千年文脉。作为陕西省唯一夏季半程马拉松赛事,麟游半马自2018年创办以来,已连续四届获评中国田径协会A1类赛事认证。

  • 2025陕西宝鸡·麟游夏季半程马拉松开跑

    新麟游·跑夏去 6月29日7时30分,2025“九成宫杯”陕西宝鸡·麟游夏季半程马拉松在千年古城麟游鸣枪开跑。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名跑者踏上平均气温仅22℃的清凉赛道,在“森林氧吧”中畅享运动乐趣。 记者 芮扬 通讯员 李鹏 摄影报道编辑:燕青来源:阳光报

  • 五位文化和旅游行业基层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权威发布)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主题与中外记者交流。在黄晓丽看来,文化馆的责任和使命是普及艺术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赤水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展示着用竹编老手艺结合现代人生活审美开发出来的系列产品。

  • 跟着课本游古迹悄然兴起 曾经跃然纸上 此刻映入眼帘(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近年来,“课本游”悄然兴起,许多人打卡课本里的古迹,体验着古迹从跃然纸上到映入眼帘的奇妙变化。  2021年以来,公众考古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志愿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这不仅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历史文脉绵延不绝的例证。对于探索课本上的古迹,学生迟培元很期待。

  • 重庆市渝中区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堂 走进红色场馆  聆听革命故事(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重庆市人民小学所在的中山四路是重庆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的重要承载地,学校整合中山四路的红色遗址、场馆资源,开发“街区中的革命文化”系列课程。

  • 非遗入民宿 有趣也有质(文旅新象)

    “非遗+民宿”是文旅融合新业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体验融入民宿,为游客提供体验传统文化的新空间。近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非遗会客厅·非遗民宿旅游创新发展活动在陕西省留坝县举行。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已着手制定非遗民宿相关标准,促进民宿高质量发展。

  • 陕西西安唐新罗质子金泳墓考古成果公布

    6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日前,《陕西西安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发掘简报》发布,该墓是首次经考古发掘的唐新罗质子墓葬,出土墓志详细记载了金泳生平,对研究唐代质子制度、唐与新罗关系等内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西安市市级机关离退休干部象棋友谊赛成功举办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离退休干部交流互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于6月5日至6日举办“银龄智奕 乐在棋中”象棋友谊赛,60余名市级机关离退休干部报名参加。本次象棋友谊赛在温馨欢乐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展现了新时代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苏超”文化梗:超越胜负的地域文化叙事

    开赛一个多月来,“苏超”火遍全国,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苏超”文化梗的本质是地域文化的情感凝聚和释放。“苏超”文化梗的创新表达,源于对地域文化符号的巧妙发掘。此时,“苏超”体育赛事已超越竞技层面,成为江苏地域文化的展台,江苏各地的特色文化获得了很好的展示。

  • 文化新观察丨1.1万余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相关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央财办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

  • 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文化中国行) ——各地创新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主题论坛、第五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丹青记忆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线上展览等系列活动举办。14日一早,以“岭南千年文脉·非遗焕新焕彩”为主题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系列活动在潮州古城启动。

  • 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为要。  今年3月,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共942人。

  • 汉中经济开发区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获授“延安精神教育实践基地”称号

    6月11日,汉中经济开发区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正式获授“延安精神教育实践基地”称号。授牌仪式上,汉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刘宝明、汉台区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赵建武、汉中经济开发区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林森等共同出席见证。

  • 第九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闭幕 在中国,遇见非遗的N种模样(深观察)

    对于波兰手工艺人戈沙来说,过去的一段时间既是与四川成都的初次相遇,又是一趟在中国遇见世界非遗的多元之旅。非遗节期间,成都市举办23场非遗主题系列活动,近200万人次走进非遗节现场,感受非遗的多彩魅力。非遗节现场,世界各地的非遗展示琳琅满目,促成现场销售总额超1604万元。

  • 感受非遗的“引力”与“张力”(新语)

    它的鲜活,在于与时代碰撞激荡出的“张力”。  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警惕那些浮于表面的、“快消式”“内耗式”的转化。当“极老”与“极新”相遇,当小众技艺融入大众生活,期待非遗舒展“传统引力”与“时代张力”的双翼,飞向更辽阔的未来。

  • 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向社会发布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根据旅行社填报系统数据显示,全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5657.7亿元,营业利润37.8亿元。文旅市场方面,2024年末,全国通过统计直报系统报送和审核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9.2万家,从业人员128.5万人,营业收入21210.4亿元,营业利润1345.1亿元。

  • “回去就推荐新线路,带客人来中国” 多国旅游业者来华深度体验

    “通过双语导游的详细讲解,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大熊猫的生长习性和食物偏好,我们准备把观看大熊猫以及周边相关体验,加入明年主推的限量高端中国游线路,回去就推荐新线路,带客人来中国,相信人们都会喜欢!去年以来,‘到中国旅游’已成为线下客人咨询最多的话题之一。明年我们计划至少组织500位澳大利亚客人来中国。”

共有34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