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民生福祉,共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时间:2024-07-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民生就是“指南针”,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民生问题为导向,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之基础,在于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幸福感。对于拥有一个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桃花源”,早在千年前就有古人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进行构想。时至今日,国家通过出台各类政策,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中央关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等系列部署,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共建共享”、山水林田湖“五项系统治理”、农村“五大建设”等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宜居乡村”建设,逐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民生之关键,在于方便群众更好地获得基本医疗和卫生健康服务,提升安全感。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重点在于方便就近就医、优化服务提供、简化就医流程、改善服务体验、做好慢病管理等几个方面,社会政策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各项资源储备,构建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体系,让群众能够实现“家门口”就医,面对各种疑难杂症,不用东奔西跑,四处求医,在当地卫生机构就能实现疾病治疗。 民生之根本,在于推动群众就业增收,提升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实体经济受损,农民就业压力大,增收渠道单一,生产运行成本高,就业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谋划好,解决好。在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区各部门需要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不断挖掘内部增收潜力,稳定基本盘,拓宽增收面,提升增收点,构建稳定的持续增收机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农民能就业,有钱挣,就要为实体工厂和门店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要将市场份额从互联网转向传统企业,把做“蛋糕”的权利向普通老百姓手中倾斜,而不是掌握在某些特定的少数人手里。 民生实事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我们要将人民幸福安康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坚持以民为本,始终聚焦民生关切,书写下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