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观察|从全面深化改革报道看做强主流舆论的发力方向时间:2024-08-22 摘要:新闻媒体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报道,必须站稳人民立场,讲好改革故事,力求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大众报业集团坚持在问题导向上下功夫,在讲好故事上积极创新表达,坚定不移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着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改革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凝聚人心力量的最大共识,做好改革报道成为主流媒体必须担当的重要职责使命之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发出改革最强音,是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来看,以新闻报道让群众认同改革、拥护改革、投身改革,是“聚民心”的具体体现;从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角度看,能否在众声喧哗中发声定调、在正能量与大流量交织中引领主流价值,经济报道尤其是改革报道是一块试金石。 40余年来,每逢改革的关键节点,总会涌现一批经典新闻作品,吹响改革号角,找准具体问题,推动改革深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新时代新征程,进入改革深水区,主流媒体更要肩负时代使命,坚定不移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 凝聚共识:改革报道的出发点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这项伟大事业,应做好改革报道,把改革的道理讲清楚,把有利于改革的舆论力量调动起来,广泛凝聚共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这既是主流媒体的光荣使命,也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把握三组关系,把改革道理讲清楚。把握“连天线”和“接地气”的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连天线”就是要充分认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性,把思想认识自觉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接地气”就是要让人民听得懂改革的道理、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中,并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一等奖作品《习近平在陕西省平利县考察脱贫攻坚情况》,就是“连天线”“接地气”的典型新闻作品。这幅作品定格一个珍贵而意蕴深远的瞬间:从党的总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五级书记”共抓脱贫攻坚,兑现对人民的承诺,既有力地呈现了我国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坚强意志,又增强了普通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 把握“吃透”和“说清”的关系。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吃透”就是要充分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弄清楚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推进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只有自己吃透了,才能向普通民众说清楚;只有自己说清了,才能让老百姓听得懂,进而凝聚起社会共识。 近年来,主流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擅长用好评论这一体裁,做好“吃透”“说清”文章,鼓舞士气、凝心聚力。2024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大众日报主动设置议题,先后推出五篇评论——《2023,好势头!》《2024,有干头!》《稳扎稳打有奔头!》《共同奋斗有盼头!》《敢作善为走前头!》,带领受众读懂山东发展的时与势、读懂山东人民的奔头和盼头,受到广泛关注。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大众日报又推出“九论”,为全省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讲清了意义、明晰了重点。 把握“弄准”和“讲活”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协同有序实施。媒体在改革报道中,不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重点之间的关系,在“弄准”的基础上创新话语表达,做好“讲活”文章。在这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播说联播”可谓典范。该栏目让主持人通过小屏出镜,在一两分钟内将一件件国家大事娓娓道来,展现了“大象也会跳街舞”的精准引导,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关注。 坚持三条准则,客观看待改革中的矛盾。对于媒体而言,面对改革中出现的诉求、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是做好舆论引导、营造理性预期,与广大群众心贴心,赢得广泛理解和支持。 倡导共情。在传播生态变革中,用户的媒介接触已由信息优先转向情感优先,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中要更加注重情感叙事,在传播方式上要更加注重情感连接。舆论引导就是做人的工作,要做到共情表达,就必须放弃说教、灌输,学会与受众平等对话,设身处地地感受群众的难处,真心实意地推动矛盾化解。 避免“失温”。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每个人的诉求不同,感受也不同。媒体要做好舆论引导,就必须走到群众中去,切实倾听群众的心声。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写出的文章、提出的观点,自然会与群众实际感受脱节。 坚持理性。面对多方矛盾交汇的改革话题,比如教育、养老、医疗、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改革,主流媒体要区别于自媒体、普通网民,必须坚持以人民立场为根基、以事实为准绳,把握时度效,理性发声,引导群众理性思考,营造社会理性预期,而不能为了争流量、赚利益而助长非理性声音。 做到“两个参与”,梳理好改革中的诉求。新闻媒体是上通下达的桥梁枢纽,全媒体时代更应该积极搭桥架线,将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传达,将基层群众的问题、诉求反映上去。这也是主流媒体整合资源、连接受众、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引导用户参与互动。媒体融合进程中,主流媒体主动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通过搭建自有平台、完善服务体系,与用户建立有效连接,涌现出一批用户规模大、用户活跃度高、服务力强的互动产品,比如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新华社“全民拍”等。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主流媒体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积极介入基层社会治理,为各级部门提供舆情反馈,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共商共治”平台。比如,大众报业集团建设意识形态态势感知系统,完善舆情监测研判处置机制,为政府部门决策应对提供了有力参考;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客户端研发“接诉即办”融合应用,与北京12345市民热线打通数据后台,完善了“市民反映—政府反馈—媒体监督”的闭环。 直面问题:改革报道的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改革就是破解问题的过程。媒体围绕改革主题组织报道,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问题意识是做好改革报道的灵魂。问题意识是成就优秀新闻报道的灵魂。不管是批评报道还是正面宣传,都需要秉持问题意识,否则就会同质化,沦为平庸之作。新闻史上的名篇佳作,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醒来,铜陵!》《开封何时能“开封”》等,都饱含着对当时当地社会主要问题的深刻认识。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这三类问题是媒体做好改革报道的重要切入点。 2018年,大众日报17路记者联动,推出《17路记者暗访17市政务中心》报道,瞄准“一次办好”改革中的痛点堵点,跑现场、找问题、做“体检”,切实推动改革进展。该报道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调查研究是做好改革报道的方法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传家宝,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用好这一传家宝。新闻媒体要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发挥建言资政、推动改革的效用。近年来,主流媒体创新性地运用蹲点调查、智库报告等形式,下笨功夫、苦功夫深入改革发展一线做调研,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比如,新华日报2022年推出“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系列报道,记者用脚步丈量了江苏100个乡村,发现亮点,破解难点,寻找发力点,具有较高的资政价值。 目标导向是做好改革报道的旨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到底,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主流媒体做好改革报道,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目标导向的关键在于秉持“有解思维”。新闻媒体深度做好改革报道,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问题解决、改进地方工作。创办于2019年的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栏目,始终聚焦山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落实情况,围绕改革发展中暴露的各种矛盾问题,以人民利益为准绳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典型问题化解,成为山东省委、省政府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抓手。该栏目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名专栏。 讲好故事:改革报道的“破圈”点 从传递信息到讲好故事,是全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又一重大变革。讲好故事,往往更注重人物的参与、细节的呈现与情感的共鸣,进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认知。媒体实践中,不仅要弄清楚“谁来讲”,还要弄清楚“讲什么”“怎么讲”。 聚焦节点,做好典型经验报道。做好典型引领,是深入开展改革报道的重中之重,要让典型“出圈”出彩,必须在合适的节点抓住新闻点。这既考验记者的新闻敏感,更考验媒体的策划能力。比如,2024年6月,正值小麦收获季,山东聊城东昌府区郑家派出所晒出横幅“派出所新场地 院子很大 欢迎大家来晒粮”,为周边村民送上满满的正能量。大众网抓住这样的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展现各地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实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聚焦过程,做好火热实践报道。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讲明白其中的过程,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媒体推进改革报道的重要目标。2021年,山东潍坊向全社会限时开放37万余个停车位,带动全省多地跟进这一利民政策。主流媒体紧盯政府决策,及时运用蹲点调查、新闻评论、数据新闻等多种形式开展报道,为潍坊惠民政策鼓掌,为全省各地跟进鼓劲,为这一政策的铺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聚焦苗头,做好趋势性报道。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过程中,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会不断涌现。新闻媒体在讲好改革故事时,要保持充分的新闻敏感和时代洞察力,敏锐感知苗头性问题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潜在影响,进而做好趋势性报道,为改革事业提供参考。比如,2024年2月,大众日报推出千字文《南来的挑战》,以潮汕英歌舞北上表演为由头,提出“齐鲁文化‘两创’的胆量和勇气哪儿去了”的问题,话题深刻、发人深省。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