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文化产业
  • 从音乐派对到文旅名片再到生活方式 火热音乐节 文旅大舞台(深观察)

    2023年,随着文旅生活的恢复,演出行业迎来井喷,据统计,全年全国共举办万人以上音乐节560多场。2024年,音乐节市场热度依然不减,上半年,演唱会和音乐节票房收入同比增长134.73%,观演人数同比增长63.35%。阿那亚·虾米音乐节共同发起人、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表示。数据显示,自举办以来,阿那亚·虾米音乐节吸引近30万人次的游客。

  • 网络视听有“新”意

    大会以“文艺新动力·视听创未来”为主题,为大众梳理网络视听行业这一年来的新作品、新趋势、新气象。在政策的引导下,网络视听平台成为推动新技术应用、创新生产模式的重要实践主体。在大会网络电影主题研讨板块,2024“新光计划”15强名单公布。

  • “文化陕西”文旅推介会在澳门举办

    作为2024陕粤港澳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陕西”文旅推介会日前在澳门举办,4个陕澳合作项目签约。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要负责人围绕文旅产业发展等作了详尽推介。澳门特区政府代表,陕西省相关部门负责人,两地高校、企业负责人和文化旅游界代表等200余人参加推介会。

  • 多地“上新”赏秋产品

    为更好地展现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多地“上新”秋季旅游产品线路,并加速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迎接即将来临的中秋、国庆假期,广东省深圳市多个景区推出“节庆游”“夜游”等秋游产品。

  • “旅游+”讲好红色文化故事

    探访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观看红色演艺,购买红色文创产品,红色旅游不仅是暑期文旅市场中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各地讲好红色文化故事的重要途径。延寿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主题巡展和专题演讲的形式,推动红色文化“动”起来、“融”起来。

  • 上海博物馆首次将传世园林古石纳入藏品序列

    在上博东馆建设期间,娄国平了解到东馆屋顶花园将被打造成一处古典风格的江南园林,遂决定捐赠这件古太湖石“汇云峰”。这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将传世园林古石纳入藏品序列。

  • 世预赛:18强赛国足首战大比分不敌日本队

    新华社东京9月5日电 在5日进行的2026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8强赛C组首轮比赛中,中国男足在客场0:7大比分负于日本队,遭遇世预赛队史最大比分失利。本场比赛,坐镇主场的日本队完全占据优势,全场比赛17次射门9次射正,控球率超过75%。本场比赛前,在两队的历史交锋中,国足从未净负日本队超过两球。

  • 辽宁三燕文物亮相纽约特展

    闪闪发光的金步摇、头高尾翘的青铜虎形器、眉间白毫相的陶塑禅定佛......4日,百余件辽宁三燕文物亮相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秋季特展,向人们述说1600多年前三燕王国的故事。这种名为步摇的花枝状冠饰源于西域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北方地区,在辽西地区流行,并成为三燕文化的典型器物。

  • 探寻中国书法史的人文价值

    全书以《兰亭》为代表的帖学和碑学,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史的主体。他认为“中国书法本不是纯粹讲究形式美的一门艺术,更在于其笔墨背后所蕴含丰富而深邃的文化意义”。作者认为“书迹的可贵不仅在于笔画工拙,更重要是因为书者而存在的人文道德价值”。

  • 云上花海

    我们沿着花海栈道,登上一个地势稍高的山丘,立在一旁的标牌告诉我:海拔两千七百七十七米,贵州第五高峰。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护花队”,多方奔走呼吁,催生了《毕节市韭菜坪景区保护条例》。于韭菜坪而言,让人怡悦而不便赠予的,何止是净洁的白云,更有那云上绚烂的花海。

  • 了解文物故事,沉浸式观看演出 走近“半部电台” 重温红色电波(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后来,红军部队以“半部电台”起家,成立了首个无线电队,开始了红色通信的光辉历程。今年1月起,沉浸式演出剧目《伟大转折》在遵义市凤凰山文化广场的剧场上演,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前来观看,现场上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此前,他已经带学生们详细了解了“半部电台”的故事。

  • 沈阳故宫:让文物重焕光彩

    沈阳故宫博物院典藏部书画装裱修复组组长洪涤说。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有10余人像洪涤一样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匠心妙手,让一件件文物重焕光彩。  据悉,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类文物装裱修复工作历经三代传承,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沈阳故宫博物院典藏部部长张国斌说。

  • 举办优秀剧目展演,探索多元途径传播 稀有剧种,在传承中发展

      博兴县探索多元途径,带动更多人爱上戏曲。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稀有剧种保护传承,开展了多项相关调研,举办非遗剧种展演等活动,在中国戏剧节等品牌活动中关注稀有剧种比例与戏剧生态平衡。”李小青说,此次举办的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正是推动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

  • 暑期旅游季告一段落 文旅市场有何新特点?

    伴随中小学陆续开学,为期两个月的暑期旅游季也告一段落。这个暑期,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举办了2024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端”出了特色文旅“大餐”,推出了超过4000项约3.7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今年暑期文旅市场呈现哪些新特点?

  • 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非遗的美妙(传承)

    时装设计师兰玉与其作为苏绣传人的母亲兰堂花共同完成的苏绣作品,以及多套融入非遗工艺的服饰,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让传统堆锦、绒花跳脱原来的面貌,兰玉通过极简的剪裁、极繁的工艺,赋予这些传统手工艺新鲜气息,也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非遗的美妙之处。

  • 让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焕发勃勃生机(艺海观澜)

        自2019年贵州被确定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以来,“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等项目陆续亮相。  “红飘带”在伟大长征精神宣传中的创新尝试,拓展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空间和新形态,显示了数字艺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巨大潜力。

  • 艺术类短视频—— 讲好艺术故事 拓展美育空间(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聚焦文化新业态)

      讲好艺术故事,做好艺术导赏。  放大艺术之美,培育潜在受众。  短视频平台也在整合专业艺术院团、院校和场馆资源,邀约更多艺术家参与到这场线上艺术竞技中来。  艺术类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为什么火热?短视频美育不仅成为学校美育的有力补充,更助力中华美学的传承和传播。

  • 更新潮更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艺近人和)

    南国醒狮团团长、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说,“不断获得广大民众喜爱,这项技艺才有生命力。”目前,醒狮项目已进入广州的196所学校,传承有序,未来可期。  在广州家喻户晓,让“醒狮”更有时代精神  广州市民赵先生在观看演出的间隙,掏出手机,抓拍了几头舞狮和少年一同腾空跳跃的一幕。

  • 共赏非遗保护“万千气象”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今年6月开展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在暑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其中,35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 走进剧场成为年轻人文化生活新潮流

    可见,戏剧演出持续“圈粉”年轻观众,95后、00后已成为戏剧传播与消费的生力军。年轻人跨城观演的比例正在快速提升。追随喜爱的戏剧作品,频频走进剧场,成为年轻人文化生活的新潮流。沉浸式戏剧成为年轻观众“N刷”的选择之一。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