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弃古窑变酒店 全力打造乡村游![]() 古村落现存古窑66院167孔 ![]() 甄家湾村第一书记罗世杰和工人们在一起 ![]() 核心提示 2017年5月,延安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科科长罗世杰被选派到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带领帮扶工作队大力支持村上“三变改革”,深挖传统村落丰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游,积极搭建集体经济组织平台,引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 记者 张宏伟 文/图 眼看着就要立冬了,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53岁的贫困户甄志英急得有点上火,他家三孔旧石窑的装修工程才进行到一半。10年前他亲手打制的水泥地面已被全部挖起,接下来不仅要换成地板砖,关键还要预埋水管,为的是要把以前的石窑,改建成酒店厨房和餐厅。 今年农闲季节的甄家湾与往年大不一样,全村现有的30多名壮劳力都在硷畔上、巷道里忙着铺石板路,挖下水管道,村里的几个婆姨也提着藤笼、拎着马扎去了对面沟里,把堆积在地畔上的板蓝根摘捡出来。 陕北方言把种地叫做“受苦”。自去年5月延安市政协办公室和南泥湾景区管委会的包扶工作队入驻后不久,大力支持村上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甄家湾这个贫困村的村民就把“种地”改叫“上工”,村民家里承包的所有耕地全部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下地干活由合作社按劳计酬。同时,村民响应村上确立的“短期围绕发展中药材产业保障群众脱贫,长期以乡村文化旅游为核心,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富民强村”发展目标,积极把自家闲置的古窑洞或者新村闲置院落拿出来入股,或者自营农家乐,今后不出门就可以种地、务工、当老板。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集中打造了以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产业400亩,正在栽植700多亩矮化核桃,长短结合的农业产业即将建成。经过帮扶领导、帮扶单位、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和镇村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努力,甄家湾村整村脱贫退出的九项指标全部达标,计划今年整村脱贫退出。 讲好故事 发掘丰富文化资源 甄家湾村位于延川县城西北15公里处。由于耕地稀少而且贫瘠,全村2个自然村原本204户706人仅留下常住人口74户126人,且以留守老人为主,青壮年劳动力紧缺。 这里的村落偏远,民风非常淳朴,文化保留了远古的痕迹。例如把小米称作“黍”,香菜叫芫荽,“骗人”要说“玄谎”,就连一个字都不识的婆姨也会把“想一想”称作“酝酿”。 包扶工作队进村后,很快就意识到人们忽略了这个贫困村埋藏着的丰富文化资源。多数村民已搬至现在的新石窑,而古村大片的古窑几乎被废弃。这些院落恰恰是陕北地区现存极为罕见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该建筑群现存古窑洞66院167孔。1967年3月,甄家湾村耗时近三年时间开挖防空洞一座,全长1200余米,三个出口。 驻村第一书记罗世杰积极与陕北文化研究专家、县地方志办联系对接,走访3名90岁左右老人,理清村史文化脉络,整理汇编资料,完成传统村落名录申报工作。经初步考证,清康熙年间甄姓迁入后,沿袭至清嘉庆至咸丰年间,分别考取岁贡两名、拔贡一名、武生一名、廪生一名、生员两名。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村落曾经深厚的尚学传统,村民甄志英家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先后考上大学和研究生也就不足为奇,只是全家因儿女的教育而致贫,让他们的生活艰难了许多。 罗世杰查阅旧县志时,发现了一段凄美贞烈的故事:拔贡甄兰英两名公子英年早逝,一名女儿嫁给贡生曹育椿,“夫妻相敬如宾,事舅姑孝,遇妯娌和”。同治之乱时,曹甄氏对丈夫说:“妾书香家女。为书香家妇,当此贼匪如林之际,万一不幸,吾宁舍生,岂肯舍节”。后来,当闻听土匪攻进村寨时,“妇急走村边跳崖死”。后来曹育椿感念妻子,自此寡居不娶,“尝攀柏鼓盆,以答其幽灵焉”。 走访中,驻村帮扶工作队还挖掘出与甄家湾村有关的红色革命故事:1936年5月10日,毛泽东带领西征队伍从杨家圪台村出发来到邻村太相寺,在村民张可让的窑洞里住了10天,后勤部队住在甄家湾村甄世清家(古村拔贡家厅房东侧院落内)。 随着一段段历史故事不断整理,包扶工作队的扶贫发展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市上帮扶领导决定把甄家湾传统村落保护提升与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作为包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了把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依托和富民强村的主要路径,全面打造“一核两翼”(以传统村落为核心的古村文化游和以两个自然村为两翼的休闲度假游)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聘请全国顶尖设计团队规划设计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和乡村文化旅游开发项目。 项目总体规划通过反复讨论评审后,引进陕建集团采取工程总承包模式进行施工。镇政府带领驻村工作队围绕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和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积极与市县旅游、文化、发改、住建、财政等部门对接可申报项目,现已对接可申报项目12个,可落实资金4000万元以上。其中,已上报项目3个,资金近2000万元。 与此同时,包扶工作队帮助村里积极搭建集体经济组织平台。先后成立“延川古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延川甄家湾清平乐乡村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延川甄家湾古村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延川甄家湾清平寨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民”发展模式,制定了《甄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切实理顺公司、合作社和农民关系,积极探索经营模式,努力发挥好集体经济组织作用。 积极帮扶 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 因病致贫的低保贫困户邓发祥和刘竹梅夫妻俩,是包扶工作队重点扶贫对象之一,也是扶贫队进驻后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自从村里文化旅游项目开工以后,邓发祥出了家门就是工地,当小工帮着推车运送石料,每天也有150元的务工收入。预计夫妻俩今年在家门口打零工将有8000元收入,同时他管理的5亩板蓝根药材,也将获得1500多元报酬。 邓发祥患高血压、肺气肿已七八年光景,婆姨刘竹梅患高血压和腰椎间盘突出。今年正月里,刘竹梅在县中医院住了10天,在她的印象中医疗费总共4000多元,但她自己实际花费不到200元。按照国家政策,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对具有18种普通慢性病和4种重大慢性病资格的人员,在规定的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合规医药费用,按政策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超出部分都享有特殊的救助。 据村第一书记罗世杰介绍,因病因残等也是制约群众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工作队统计,全村31户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有20户,占贫困总数的65%。全村现有残疾人23人、患慢性病人数不完全统计在50人以上。如村民甄应祥患脑梗因残致贫,其子甄海忠31岁,脑部残疾。包扶工作队入驻后,甄应祥家5亩耕地入股合作社,种植板蓝根参与分红,同时聘用甄海忠为清洁员,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 看着邻居家的窑洞改建都在热火朝天地接近尾声,刘竹梅在家里有点坐不住了。找到村第一书记罗世杰后,提出将家里两孔窑洞入股合作社,“5月、9月两次入股我不敢报,现在报名来得及不?” 原来,今年上半年村里将全村所有古窑洞折价入股,并签订流转合同,约定景区建成运营后,每年按资产股占比向股民分红。同时计划将新村闲置的整体院落以窑洞为单位,统一按照2000元/孔标准折价量化,以“倡导入股,兼顾租赁”原则,将使用权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一次性流转20年。合作社按照“窑洞酒店”统一标准进行改造提升,结合乡村文化旅游,配套发展休闲度假游。愿意入股的以2000元/孔作为原始股折价量化,每年根据资产股予以分红;愿意租赁的每年按照每孔2000元标准兑付租金。截至今年9月,愿意量化入股的14座50孔,如今已有38孔“乡村窑洞酒店”达到接待标准,即将投入运营。 履职尽责 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11月7日那天晌午,61岁村民杨彩莲看到罗世杰从她家窑前走过,赶紧出来把罗世杰迎到窑里,从柜子里取出两个装满空药盒的塑料袋,然后再捧出一沓医院的CT、X光片和病历,把票据一张张翻开给罗世杰看。原来她的丈夫甄应生曾住院实施锁骨下动脉支架手术,却因为她家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所以即使享受普通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自己也要承担很重的经济负担。如今他们老两口又患有高血压,高额的医药支出实在有点难以承受,希望村上能够给予帮扶。 罗世杰一边耐心看着杨彩莲拿出的CT造影,一边安慰着老人:“下次你去延安医院看病时叫上我,我想办法给你按照慢性病政策争取一些补助。” 1986年出生的罗世杰,大学毕业后通过考试成为大学生村官,任延安宝塔区柳林镇四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两年后又考取国家公务员,就职于延长县偏远的黑家堡镇任包村干部。由于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一年后被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三年后被推荐参加全市公务员遴选考试,随后到延安市政协工作。2017年5月,担任市政协研究室信息宣传科科长的罗世杰,被推荐选派到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担任第一书记。 罗世杰虽然被村里老汉称为“年轻后生”,但他已有9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清楚在基层工作,就应该学会恰如其分地灵活执行政策。罗世杰讲述了一段他整理甄家湾村的历史资料时收集到的故事:村里最富有的拔贡甄兰英两子一女均先他离世,其年迈后由其门户相近者甄金豆赡养服侍,去世后由近亲甄满豆送终,遗留的房产地产在继承过程中出现纠纷。县令公开断案,认为两人都有尽孝都应该继承遗产,决定由赡养者金豆继承厅房和阳面土地,埋葬者满豆继承烧房、书房和阴面土地。这个故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他认为,干基层工作就是要发扬这样的传统,实事求是,公正不偏。 对于基层的党建工作该如何进行的问题,罗世杰的回答是:公开!他说,农村的干群矛盾集中在党务、村务和财务是否“三公开”,自他担任甄家湾村第一书记后,让定期的“三公开”成为一种常态,这一做法让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今年9月罗世杰收到喜报,他荣获2017年度陕西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罗世杰说,他担任甄家湾村第一书记的一年多来,经历了磨砺,也迎接了挑战,收获了信心。他深知自己只是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小小一员,他相信无数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他仿佛看到了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燕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