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文化产业
  • 从全运会开幕式看“文化+科技”新活力(文化只眼)

    第十五届全运会日前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盛大开幕。  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精彩表演,为我们呈现了文化+科技的创新路径。期待“文化+科技”融合潜能进一步全面释放,让更多中华文化瑰宝焕发出更加蓬勃且恒久的生命力。

  • 粤港澳同步迎来赛事高潮

    11月1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迎来开幕后的第三个比赛日,遍布在广东、香港和澳门的各个赛场迎来赛事高潮。12日,球类赛场迎来巅峰时刻,男篮成年组金牌在东莞篮球中心产生。七人制橄榄球比赛12日在香港启德体育园启德主场馆开赛,东道主香港队派出男女队出战。

  • “融”看十五运(赛场点睛)

      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无感通关”既是科技与制度的协同发展成果,也为大湾区三地机制对接、标准互认、监管互信提供了“全运样本”。  赛场的另一道风景,是数万名志愿者组成的“小海豚”团队,其中同样体现着全运之“融”。香港赛区招募了超过1.6万名志愿者,年龄跨度从15岁至85岁。

  • 中国仫佬族民众庆祝依饭节 上演民俗盛宴

    11月8日至9日,中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举办传统节日依饭节,当地民众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展示仫佬族民俗风情。依饭节又称“喜乐愿”,有500余年历史,是仫佬族民众感恩还愿、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仫佬族依饭节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圆满闭幕

    11月9日下午,由陕西省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西安市政府共同承办的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陕西大剧院闭幕。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作为践行这一倡议的重要载体,自2014年创立以来,就致力于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经过多年的沉淀打磨,已经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品牌。

  • 特色文创成文旅市场新宠(文旅新象)

      从拍照打卡到“打包回家”,越来越多游客通过购买特色文创来纪念旅行,小小文创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通过创意设计,城市礼物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特色商品,带动当地文创产业发展与文化内容创新,已形成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文创IP和文化品牌。

  • 秋色宜人 带动文旅市场持续火热

    深秋时节,层林尽染,人们走出家门欣赏秋季美景,各地加大服务举措,带动赏秋文旅消费持续火热。在福州闽江两岸,水杉林、栾树披上秋日盛装,当地文旅部门推出多条“赏秋+露营”等线路,打造大众茶馆、亲子秋游、城市露营等多元化体验。

  • “文化+”“+文化”双向奔赴(深观察)

      “+文化”,则通过增添文化元素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旅游+文化”给各地旅游增添了不少“文化味”。  “‘文化+’拓宽了文化传播路径,‘+文化’激发了消费新场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勇锋表示,“文化+”和“+文化”的双向奔赴,将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活力,赋能文化消费出新出彩。

  • 汉中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学术座谈会圆满举办

    11月1日上午,汉中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嘉宾云集、智识激荡,一场以“蜀道申遗、石刻艺术传承与民间博物馆发展”为核心议题的学术座谈会隆重召开。座谈会上,与会嘉宾首先对汉中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在民间文物抢救保护、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方面的不懈努力给予高度赞誉。

  • 淡季出游 选择更多

      各地主题产品频“上新”  为抓住秋游热潮,近期,多地纷纷开启秋冬旅游推广活动,通过文化赋能、业态融合、区域联动等方式,探索文旅发展新路径,为淡季出游增添更丰富的选择。近日举办的2025北京朝阳国际灯光消费季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

  • 131件(套)珍贵藏品将亮相上海 铺展古罗马文明长卷

    26件罗马皇帝贵族半身像成为“帝国的荣耀”篇章的核心展品,直观呈现古罗马从城邦崛起为帝国的进程。

  • Z世代青年何以创享红色文化(高峰之路)

      这是数智时代青年人运用新技术共创共享红色文化的一个生动缩影。Z世代青年深受红色文化感召,怀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纵观Z世代青年共创共享的红色文化产品,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观察。

  • 从“世界市长对话”看千年瓷都的文旅魅力

    在近日举办的“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上,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议会副议长努尔巴耶夫·尼亚兹别克的话,在现场引发广泛共鸣。  “世界市长对话”选择景德镇,并非偶然。

  •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苏峪口瓷窑址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苏峪口深处,于2017年考古调查时首次被发现。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执行领队柴平平介绍,这里烧制的白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匀。

  • 戏剧传承:艺术与市场双向奔赴(新语)

    文化产业不是赚快钱的行业,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更是慢功夫  我常和学生说,要做“懂市场的艺术家”,也要做“有艺术追求的产品人”    作为一名深耕戏剧领域四十余载的演员,我始终相信:戏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从来不是“守着老本子唱老戏”的单向坚持,而是内容生产与市场生态双向奔赴的长期事业。

  • 文学滋养下的一个村庄(“十四五”的文化印记)

    文学氛围感染了村民,也改变了村庄的风貌。今年前9月,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42.46万人次,同比增长40.3%;旅游总收入达1431.63万元,同比增长12.28%。  文学的力量,正让这个村庄从“耕读传家”走向“文旅兴村”,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文学滋养乡村、文化赋能发展,清溪村正是一个生动的注脚。

  • 13年,地铁图书馆涵养城市书香(“十四五”的文化印记)

    过去10多年间,在地铁图书馆里自助挑选、借阅心仪的图书,成了陶炼生活中的一段温暖时光。  2012年,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图书馆在车站内同步开放。  此后,武汉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图书馆也随着地铁线路的延伸开到了城市的更多角落。截至2024年底,武汉轨道交通网12条运营线路的312座车站中,拥有150余座图书馆。

  •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举办各类演出展览活动1200余场 展世界艺术画卷 建文化交流平台

    10月17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帷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将举办各类演出展览活动500余项,共计1200余场。一场艺术节,吸引全球优质演艺资源,中外名作佳作汇聚上海舞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生动展现着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 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举办

    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16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  “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联盟(珠海站)”在论坛上启动,将致力于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的优质传播资源,为海外华媒提供内容供给与落地支持。  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是全球华文新媒体共同研讨、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

  • 山东省济宁市筑梦“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到“孔孟之乡”,沉浸式体验国潮儒韵

    作为“双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这座浸润着孔孟儒风、运河气韵的文化古都,正全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筑梦“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据统计,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济宁全市重点监测的25家景区接待游客314.51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4亿元。

共有39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