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网络联盟 >>网络联盟 >> 50年前的“上海公报”为何能超越分歧?
详细内容

50年前的“上海公报”为何能超越分歧?

若总被“竞争”一叶障目,只会加重战略误判。


50年前,中美共同发表“上海公报”,以高度的政治远见和勇气照亮了两国的共同前程。“上海公报”以外交上少有的方式充分坦陈分歧,但并未让分歧阻碍双方聚焦共识。“上海公报”开启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培植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推动了世界格局变化,其中的经验和智慧对当下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美两国和平共处的历史远多于隔绝与敌对。清末使美的伍廷芳曾写道,“居今之世,天下各国,既无能守闭关主义而不与他国交通者,则东与西断断乎其不能截然为二也。”道理虽明,但在现实政治中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超越分歧作出对历史负责的战略抉择并不容易。

上周,年近百岁的基辛格博士在纪念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的活动上视频致辞,回顾了踏上“破冰之旅”时的战略思考。基辛格称无意作政策评论,但他在千余字的讲话中反复提到美国领导层的战略思考应当有全局性,使政策之间保持联动,全面、同步地解决交织的问题,而非停留在战术层面片面地看问题。这实际上是极睿智并且及时的政策建议。

微信图片_20220304102213.jpg

↑2022年2月28日 “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大会在沪举行。图据新华社

“上海公报”之所以能超越分歧,带来国际关系的格局性变化,正是因为两国领导人有着洞察全局的战略思考,并不失时机地做出战略抉择。中美两国消融坚冰、化敌为友,初心并不是为了拉拢或改造对方,而是顺应世界潮流发展变化。这一共同的正确抉择使得两国更享安全与繁荣,创造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推动者们都未能完全预见的巨大成就。

然而这种战略清醒并非常有。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焦躁不安“控制”了一些美国人、甚至美国领导层的情绪。加之美国国内治理赤字、政治极化频繁掣肘,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被战术化、工具化。当美国执政者不能从战略高度去对待两国间的共识,与“上海公报”的原则和精神相背而行,短视取代了远见,偏见遮蔽了理性,分歧便难以得到有效管控,使两国关系不断被一时一事的矛盾所困。

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就“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接受采访时谈到,“拜登政府执政已逾一年,美国的对华政策,从特朗普时期延续至今,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拜登政府执意将中国定位为“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在经贸等一系列对华政策问题上屡施“缓兵之计”,归根结底是无视机遇,缺乏决断。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应当思考中美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相处之道,以及怎样通过深化合作为两国及全人类多做贡献。若总被“竞争”一叶障目,只会加重战略误判。

尼克松在回忆访华时写道:“我们的分歧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的共同利益更大。我们的任务是减少分歧,而不是使其加剧。”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何况当今中美之间利益交融程度与5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更加需要中美两国合作。然而,部分美国政客漠视两国共同利益,反而去加深分歧,恶化对华认知,滥施打压制裁,拉“小圈子”,搞反华阵线,在亚太或所谓“印太”地区谋求霸权……借用基辛格博士的话,这样的对华战略能够“使美国民众感到安全”吗?能够“使世界处于安定与和平”吗?

在“上海公报”中,美国对两国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台湾问题做出了承诺。近年来,美方却常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列。这实际上是在架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虚化一个中国原则。日前,拜登总统派遣前高级国防和安全官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台湾,以展现所谓“美对台大力支持”。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接踵而至。如果美方总是一边损坏中美关系的基石,另一边又掩耳盗铃地要为中美关系设置所谓“护栏”,那一定是“逆世界潮流而行”。

作者 陈长宁(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 汪垠涛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