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3月,宝钢教育基金会公布了《2021年度宝钢教育奖获奖名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刘昌荣获2021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宝钢教育基金设立于1990年,是宝钢集团出资设立、政府支持指导、专家咨询策划、高校积极参与的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以“奖掖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为宗旨,重点评价育人成效、学术水平、实际贡献、发展潜力和现实表现,评审严格,竞争激烈。 刘昌同志系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从教30载,专长领域为肝胆胰疾病外科治疗与外科危重症。在临床医学工作中,秉承专业精神,严谨负责,业务娴熟、技术精巧;在教学领域,润物无声、孜孜不倦,誓做立德树人典范、教书育人表率;在科研方面,基础扎实,成绩突出,长期坚持潜心研究、技术创新。 党性引领仁心仁术,坚守医德精益求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以教书育人、以师德树人的使命,处处以身作则。作为陕西省器官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技术过硬。她心系病患,创建我院外科ICU,牵头打造技术过硬的外科重症团队,为大器官移植及复杂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做出保障和支撑;牵头成立“西北复杂腹腔感染联盟”,有效的促进西北地区腹腔感染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开展全球首例改良ALPPS手术治疗肝脏包虫病及西北首例冠-腔静脉分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技术。在国际国内首次提出“泛复杂腹腔感染”概念和“腹腔感染分区”理念,获得国内外专家广泛认可。 恪守立德树人初心,狠抓育人筑梦工作 近年来,以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临床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现状以及临床医疗卫生服务迫切需求,强化有温度卓越医生培养。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将价值塑造和医学人文精神、技能、素养深度融合,将课程融思政与“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培养相融合,课程受医学生广泛好评。 2016年起为规培学生、实习学生及青年教师开设医学人文系列讲座,2017年起组建医学人文教学团队,设计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基于培养医学生临床人文胜任力的实践要求,由权威医学专家、大学一线教师、临床教师、医生共同研究形成涵盖人文态度、人文思维、人文知识、人文技能的整体化、体系化的课程体系。2018年,打造医学人文特色品牌,在成立“陕西省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19年,依托“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平台开设系列“医学人文”线上课程。2019年,《医学人文与实践》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2020年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一流课程,2021年荣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教学名师。2019年,作为一名优秀导师,获得陕西省优博指导教师、医学部优秀指导教师“子牛奖”,她坚持参加研究生文献汇报会,指导学生科研、学习工作,研究生科研团队及相关学生个人均获得校内外各项荣誉。团队科学研究工作成效突出。自始至终,她都用师者兼学者的情怀与坚守,传递着教育的深度和温度。 坚守言传身教职责,勇担抗疫育人使命 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期间,迅速组织研究生成立新冠疫情科普小分队,以文字、视频、图画等多种形式制作了疫情科普内容,科学击破多项谣言,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主编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校园防护手册》,精准指导教师、学生在本次疫情中的行为规范。2021年岁末西安疫情期间,作为医疗救治组组长,在医院整建制接管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西安市胸科医院),创新性开展“334模式”医疗救治,即“三分、三化、四举措”,从源头上确保组织全覆盖、学科全融合、管理全过程,实现了对医疗救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危重患者的早期预警,有效降低重症患者比例,提高救治成功率,新冠临床救治零死亡。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把疫情作为教书育人的课堂,把防控知识作为最生动的教材,组织“秦军援鄂战役公开课”,开展多次医学人文系列讲座,将战“疫”课堂搬上荧屏,通过陕西广播网络、秦岭云等网络形式与师生一起“云共享”教学资源。面对疫情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开展新冠肺炎病人的组织管理收治工作,指导提出危重症患者治疗方案。在《陕西日报》发表题为《战“疫”中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精神内涵》的署名文章,将“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教育中。作为疫情幕后的医生、教师、副院长等多重身份的教授,用行动、点滴默默守护着患者、学生及医院职工,交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优异答卷。基于一附院雄厚的教育基础和创新工作,在教学平台工作建设中,2018年,推动和带领医院获批教育部、卫健委联合颁发的“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称号,这是医院获得的最高教学荣誉。同年医院获得“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王星 邵婉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