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单一学科天赋”转向创新能力培养时间:2025-11-04         记者: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重要课题。传统上针对“天才儿童”的实验班模式,是否能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李棽:传统“天才儿童”实验班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核心聚焦于学生数理领域的天赋挖掘,尤其注重理解能力、运算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超前发展,为早期拔尖人才储备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学科天赋”转向“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传统模式存在明显局限。一方面,培养维度单一,难以覆盖创新实践所需的能力;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天才定义”易营造顺境环境,不利于学生应对复杂挑战。因此,传统模式需结合时代需求迭代升级,方能匹配国家关键领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记者:目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重点关注哪些核心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为何至关重要? 李棽:结合21世纪以来的教育实践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教育阶段需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能力,且每一项能力均与未来创新实践高度关联。 其一,耐挫能力。当前社会节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未来需面对科研攻关、技术突破等多重挑战,必然伴随失败与挫折。过早将学生定义为“天才”并提供顺境环境,会弱化其抗风险能力。尤其在心理健康愈发受到关注的当下,耐挫能力是学生持续突破、应对压力的基础,更是保障其长期投身创新事业的心理支撑。其二,纠错能力。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知识更新速率显著提升的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须具备“自我更新”的核心素养。这类学生往往对自身观点、思维习惯有较高认同度,若缺乏纠错意识与行动力,易陷入经验主义,难以适应新知识、新模型、新方法的迭代需求。提升纠错能力,能帮助学生及时修正认知偏差、优化思维路径,确保在技术变革与学科发展中始终保持前沿视野。其三,沟通协调能力。当前,创新实践已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作”,尤其在高校课题组、科研团队、重大项目攻关中,跨领域协作成为常态。基础教育阶段应重视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只有具备高效沟通、协同推进的能力,才能将个人天赋转化为团队创新成果,匹配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对“集体创新”的需求。 记者:除上述核心能力外,当前还需在哪些方面强化科学素养培养? 李棽:其一要强化实验教学。传统科学教育侧重“纸笔测试”,对数理化等学科的实验操作、实践验证环节重视不足。实验教学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的桥梁,能帮助学生建立“实证思维”,培养从问题提出到方案验证的完整科研逻辑,这是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其二要培养跨学科意识。当前学科交融已成趋势,若仍以“学科割裂”的模式开展教学,会限制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创新视野。基础教育阶段需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关联,建立系统思维。其三要提升工程类动手能力。从近年教育实践来看,学生在工程设计、实践操作等领域的能力相对薄弱,而工程类动手能力是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关键。应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弥补“实践转化”环节的短板。 记者:家庭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如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观念? 李棽:当前,部分家长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期待”与“精准化误解”。一方面,将“某一领域稍有优势”的孩子强行定义为“拔尖创新型学生”,忽视孩子的兴趣与适配性;另一方面,认为早期选拔能“100%精准定位”未来人才,对培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缺乏包容。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观念,一是要理性看待“适配性”,二是要包容“发展不确定性”。 目前,各地在早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已有一些有益探索值得借鉴。以福州为例,未来,福州将成立1个市级青少年创新学院、组建1个市级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建立10个市级科学教育协作体、建设100所市级科学教育特色校、新增1000名科学教育学科教师,进一步聚焦“能力培养与科学素养融合”“家庭与学校协同”“区域资源共享”三大方向,持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