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目前,该仪器已支持国内多所高校院所在免疫学、脑科学等领域开展系列创新性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服务站揭牌活动近日在河南虞城县举行,人民日报社参与共建。活动现场,虞城县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百县千校万师计划”,旨在提升该县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设立强师工程服务站,将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培训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苏秉琦,1909年10月生,新中国考古学主要奠基人、考古学“中国学派”倡导者、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创办人之一。1965年,苏秉琦发表《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一文,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一篇划时代巨作”。这是苏秉琦个人的“顿悟”,也是中国考古学界的“顿悟”。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为新时代人物塑像:2024年教师节专场”雕塑活动于9月10日上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活动邀请雕塑家现场为202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安慧霞、2024年全国最美教师周晓玲、2024年全国最美教师周树强3位优秀教师代表塑像。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
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获悉:近日,该校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及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学科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可规模生产的奇异金属,兼具高分子材料的超高柔性和超高强度钢的超高强度。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
又到开学季,各高校陆续迎来2024级新生,一批新专业首次亮相——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今年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在54所高校进行布点。 新增专业“新”在何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引导和支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报告显示,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始终保持高昂的创新创业热情,不断攻坚克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屡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活跃,转化金额和项数不断增长。截至2023年年底,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和转化服务平台19574家。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感慨“生逢盛世,与有荣焉”。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恩江中学教师曾小慧有了新思考。 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
9月10日是第四十个教师节。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共有1891.8万人,这支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在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版推出特别报道,邀请5位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讲述他们的从教初衷和教师生涯的动人时刻,从中感受人民教师的奉献与光荣。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形成了全社会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师德师风成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新征程上,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