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委书记提供新思维导图,2020陕西定下了这些事儿2019年的陕西,带着一股韧劲儿。前11月的经济运行趋势,给陕西一张新课表,依靠能源的马车,需逐渐更新换代。继续培育新活力和动能的要求,几乎能为来年的经济发展定一个大方向。而今年国家层面上的一些布局,比如,西部陆海新通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要求陕西站在更大视野和格局中谋划蓝图,真抓实干。 这注定了2020年除了各项工作的按部就班,更重要的是调整思维,转变视角。在近日举行的中共陕西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代表省委常委会报告今年工作、安排明年任务。并为明年的工作划出了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政治建设等在内的8个重点。 同时,胡和平特别要求,做好明年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弘扬斗争精神,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改革发展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看待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感破解难题。 ◎8项重点工作,个个都是硬茬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济怎么干,风险挑战怎么看,下行压力怎么办?刚刚举行的中央经济会议为明年定调“稳中求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陕西定出了明年的八个重点工作:一是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三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四是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严密防范各领域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六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七是统筹抓好就业、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工作,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八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 平心而论,在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陕西虽然成绩瞩目,却也是多项并发症还在逐步治理的诊疗阶段。在经济增速滑落的表象之下,是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优化的根本问题。如何从过度依赖能源经济,转化到新动能,专家表示:恐不能立竿见影,只能沉心静气,稳中前行。好在回落之中,可以看到陕西外向型经济势头逐渐坚挺起来。仅上半年,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212亿元,同比增长10.9%,高出全省进出口整体增速10.1个百分点。在消费市场方面,11月,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95.31亿元,同比增长2.8%。1月至11月,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428.74亿元,同比增长3.8%。 但不能忽视的是,“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持续扩大”。1-10月,陕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778.0亿元,同比下降12.6%;亏损企业1068户,亏损面15.8%。。。。。。 可以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发展“三个经济”等方面的工作是迫在眉睫。 经济工作,得陡坡加力;环保更需激流勇进。近日,陕西省公开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制定了4大类16个方面的整改措施。今年5月,陕西再次遭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虽然不可否认,在环保的道路上,陕西有一大批干部为了保护碧水蓝天付出了不少,也涌现出了延安等地“绿”“利”双赢的典型案例。但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不切实际高指标的现象仍在个别地方发生。作为明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要取得实质性突破,恐怕还得在利益链拆解上敢于“硬碰硬”。 每年的工作定调,都备受瞩目。今年尤其不同。当然,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关键期,明确方向、保持定力、提振信心格外重要。陕西,需要在2020年,以更大信心和耐力,啃下8个硬指标,离不开全省的同心共力。 ◎省委书记提供思维导图,明年要有大胸怀 站在一带一路的起点,古时长安海纳,今日更需吞川。大开放的大布局,要求陕西比以往要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博大的胸怀。 今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黄河孕育下的陕西赋予了重大使命,也打开了一个动力之门。黄河沿岸的经济发展,从锚点到了画圈的时代。由陕西沿黄4市12区县串联的一条金线,既是旅游带、脱贫带,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履带。 这件大事,为陕西带来了更多的题外思考。其实,无论黄河流域的协同发展,还是今年加入配合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新型枢纽城市的建设,都在进一步要求着陕西要站在“国内国际相互联系”的视角布局当下,担当己任,服务全国,对外开放。 诚如胡和平在会议上的特别强调,“抓住用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有目共睹,近几年的陕西,从“米字型高铁”的建设到“南向通道”的推动实施,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打造到“西三角”的持续发力,正在大力发展三个经济,积极建立通畅的海陆空3D综合渠道,对接东部资源、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实现了多省市地区的资源互补、政策整合、扩盘破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019年前十个月,长安号国际班列已开行超过1700列,班列开行量、重载率及货运量等指标,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在走出国门的同时,西安港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正通过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发挥国际陆港集散、枢纽、辐射效应,服务全国向西开放。目前常态化开行了西安-青岛、西安-宁波等东向班列线路,同时开通了襄西欧、徐西欧、蚌西欧、冀西欧班列。 有大格局,才能做大布局。在国内国际的相互联系中,寻找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对外开放的精确值,是2020年陕西开展8项重点工作的视角线之一。此外,坊叔注意到的还有,胡和平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为捏准陕西经济的命门提供了又一个思维导图。 还记得今年10月,总理到西安考察,总理在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强调: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创造更好条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今年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也给经济下行压力开出处方:必须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奋勇拼搏。 有鉴于此,在明年的8项工作中,“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被重点标注了出来。特别需要提出的是,2019年以来,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陕西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进一步加快。前11个月,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6.70万户,同比增长50.45%,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突破百万! 9月24日上午,杨凌示范区发出第1000个行政许可证件(资料图) ◎目标上墙,也要民生落地 今年10月14日,总理到西安首先考察了西安市最早的安居小区。随后,又临时拐进一家买肉夹馍的小餐馆,向店主和就餐群众询问猪肉价格上涨影响。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从来无小事!在2020年的8项重点工作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抓好就业、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工作”写下了老百姓的幸福清单。 近几年,陕西始终抓好“两个80%”民生政策的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4%,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五连调”,203.86万名退休人员受益。今年以来,陕西出台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4.7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4%。截至今年9月,陕西省因病致贫户累计减少13.83万户;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险范围,累计救治贫困患者56.56万人;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对患29种大病的5.4万名贫困患者开展专项救治。。。。。。 民心关注民生,民生汇聚民心。满足群众期待,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社会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手中有“真金白银”,切实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顺应了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提振着三秦儿女对改革发展的信心。 当然,也不能否认,对标任务,教育、医疗等仍是棘手问题,每每谈起,都有“槽点”。 上学难,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是家长们的揪心事;就业不平衡,也不充分让漂泊他乡老陕们想回回不成家乡;一些地方的城市治理急功近利,忽视群众呼声,出现了不少乱象;僵尸车辆占道堆积;停车位紧张;交通拥堵;房价高涨。。。。。。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处处考验着城市治理水平。 民生“痛点”背后,都是改革的难点。“小事”往往是最困扰百姓的“大事”。政府提供的民生服务,直接决定城市品质。明年,陕西推动民生工程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需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解决民生痛点难点的“针脚”缝密,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 今天,是2019年的最后一个周五。时节如流,这一年,我们都是追梦人,在时代的风景里,狂奔过自己的山山水水;2020,且以无限热情,斟满希望,饮下承诺。8项重点工作,既已南门立木,也愿一门同气,迎来下一个春满门楣。 来源:208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