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卖涨价并非不可理解,但总得让人“吃得起”
“顾客来店吃14元的东西,在平台需要付款17/20元左右,我到手不到十元钱。”一位外卖商家的吐槽,揭示了一个怪状:外卖市场越来越庞大,但从中获益似乎越来越难。一部分消费者觉得外卖越来越贵,但平台仍然在亏损的边缘徘徊,还常被商家、用户指责,外卖老板们则叫苦连天,红利消失之后,他们陷入了涨价还是闭店的两难境地。 这样的报道令人心有戚戚。笔者也经常点外卖,“贵感”越来越强烈。但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消费者都没想到,现实中这么多商家处境不佳,他们的遭遇要比消费者难多了。消费者还可以选择不吃、少吃,但商家能这么选择吗? 在一个由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组成的架构中,商家和消费者的重要性不用多言,如果这两方都感觉吃不消,这个市场就无可避免地蒙上阴影。遑论平台和骑手也各自承受着压力? 当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吃不起”外卖,笔者身边的一些亲友,这几年也是一边吐槽,一边忍受着涨价的压力,把外卖从十几元吃到二十几元、三十几元……。也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吃亏,正如业内人士所分析的,外卖商家只有适应平台的“规则”才能挣到钱。“你的店铺越做越好,给你的流量越来越多,每天排名都靠前,自然也能赚到钱。” 但总的来说,一个市场的兴旺,靠的是“大多数”。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只有各方都感受到市场新形态带来的好处,外卖市场才能获得健康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 客观而言,在外卖市场野蛮生长的初期,平台补贴、优惠所代表的红利造成了“外卖生意好做”“外卖实惠”的既视感,那时,把“几元钱吃了几十元”的单子晒出来的大有人在。但这种“繁荣”“实惠”意味着平台开启“烧钱”模式,而“烧钱”是不可能恒久的。一旦这个模式消停下来,就势必回归“正常运转”状态,抽成比例提高、话语权向平台转移也就难以避免。这和网约车车费的提高,有相似之处。 当商家和消费者发现“外卖生意好做”“外卖实惠”更多的是一种临时现象甚至是一种“泡沫”时,错愕自然难以避免。 上半场“烧钱”培养用户“拣便宜”习惯、下半场突变游戏规则收复“失地”,这样的玩法好不好?可谓见仁见智。但无疑,遵循市场规律是不变的前提。 一方面,各方都需要做出认识上的改变。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都被外卖市场的繁荣冲昏了头脑,以至于被感觉裹挟,消费者需要改变“外卖比堂食便宜”的固有印象。顾客在点外卖的时候,除了购买商品,同时还购买了送货服务,“外卖更便宜”其实并不必然。对此,应该有理性的判断。商家也需要理性研判,得考虑在红利消失之后加入平台能不能承受得住。盲目投入、任意加价,是商家大忌。平台则需要改变“越来越强势”的印象,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审慎抽成,尽力减轻商家负担,让消费者敢点外卖。同时少玩“调高价格再优惠”、把风险和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和商家的游戏,这才是耐心培育市场的应有之义。 2月18日,发改委等部门发布文件称要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3月初,美团和饿了么相继发布公告,提出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小商户“降本”和“增收”,下调部分困难商户佣金费率。尽管没有全面降佣,但发出的积极信号是值得认可的。 值得提醒的是,在降佣的前提下,应该把费率的计算变得更为清晰明了,“不绕人”,以便让商家更易理解掌握。 “外卖”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年在线外卖收入占全国餐饮业收入比重约21.4%。在疫情反复的大背景下,商家经营面临不小的压力,外卖市场相关各方的互谅、妥协,实有必要。如果再来点“抱团取暖”的意识,那就更好了。 来源:红星新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