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甲鱼在新集时间:2025-09-11 南郑区新集镇境内有一个小村庄叫水城村,是远近小有名气的甲鱼村。村子依河傍水,宛如一幅诗画。汉黎公路穿村而过,村子绿翠乳洗,屋舍俨然,河渠沟壑纵横交错,水面广、植被丰富、水质纯,发展甲鱼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上世纪70年代初,村子里八成以上的男人们以捕捉甲鱼维生。白天他们在田间劳作,晚上捉捕甲鱼。个个挎上笆笼,带上手电筒,沿河而行,仿佛流星穿月,他们顺着甲鱼爬行留下的痕迹寻捕入篓。如遇雨前的闷热天气,收获更为可观。一到天亮,个个挎着沉甸甸的竹笼,拖着疲惫的身影,赶到殷培全家变卖脱手,辛苦奔波一夜挣回的钱,可供家里一月的零杂开销。 改革开放以后,水城人不再认为捕甲鱼是没有面子的行当,一些不安于现状的土行家们悄然摸索着规模养殖甲鱼的奥妙。一些外出务工和在外卖面皮的农户,把责任田都转包给这些甲鱼养殖大户来发展规模养殖。在养殖大户中,最有名气的要数殷培全。人们称他是水城村的“甲鱼专家”,谈起甲鱼养殖他讲的头头是道,可写本教科书。今年,他养殖面积达130余亩,逐步形成了繁育,养殖,销售,餐饮一条龙的产业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温室养殖与市场需求的野生甲鱼格格不入,单家独户闯市场的经营模式也不适应于发展的需求。2010年春,时任水城村党支部书记、甲鱼养殖大户邱翠萍,联合本村及周边51户甲鱼养殖户,组建了“南郑区新集镇水城村甲鱼仿野生生态养殖协会”。协会成立以来,围绕甲鱼养殖各个环节,推广甲鱼仿野生养殖技术,及时为广大会员和农户组织提供种苗培育、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广大养殖户从种苗繁育、养殖食料、培育生活习性等严格把关,纯化品种质量,有效解决了温室养殖品种退化,销路不畅等问题。前些年,甲鱼养殖户纷纷通过在养殖池边四面搭棚,天晴遮阴,下雨遮雨等方法来保持甲鱼适宜的生长环境。由于温度的升高,甲鱼活动量大增,冬眠时间减少,甲鱼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原来四年才能上市的甲鱼,现在一年半就可以上市了。但是对这种通过温室养殖出来的甲鱼口感并不被顾客认同,养殖大户殷培全在仔细分析市场反映后发现,采用温室养殖虽然缩短了养殖周期,但甲鱼的味道质量和营养成分也大打了折扣。于是,在市、县、镇科协、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殷培全等大户开展了甲鱼仿野生生态养殖探索,面对当时温室甲鱼养殖泛滥、生态养殖甲鱼效益低下的局面,他在种苗培育、甲鱼孵化、提高养殖技术和甲鱼品质上下功夫。为提高小甲鱼的成活率,采取了分年龄段饲养、分批分规模饲养的办法,严格控制甲鱼养殖密度,确保甲鱼健康生长。 他们养殖的甲鱼完全仿自然野生环境,不用任何饲料、药物,以确保甲鱼质量。针对甲鱼喜洁怕脏、喜阳怕风、喜静怕惊的习性,尽可能为甲鱼营造最为舒适的生长环境。严格控制水质,收购健康的活鱼活虾供甲鱼食用,注重引进优质种苗,在温度的控制上最大限度的仿照野生环境,只有在极端环境下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这样一来,四年才能长到2斤左右的仿野生生态甲鱼上市了,许多客人在品尝了这种甲鱼后,都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老殷的甲鱼,甲裙厚、肉肥味美,有野生甲鱼的味道,绿色甲鱼在水城。 为了规范甲鱼品牌,使之做大做强,更好地带动和辐射村民致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协会+地基+养殖户的模式,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饵料供应,统一对外销售,逐步形成了科学技术知识共享、市场信息共享、养殖效益双赢的局面。目前水城村的甲鱼养殖水面达240余亩,年上市成品甲鱼2万余斤,年产值达45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甘肃、新疆等地。目前,新集镇水城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甲鱼养殖专业村。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