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网络联盟 >>网络联盟 >> 银龄创业正当时:激活中国2.8亿群体的经济新动能
详细内容

银龄创业正当时:激活中国2.8亿群体的经济新动能

时间:2025-09-15     作者:阡陌【转载】   来自:银龄周刊

编者按:当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出现平均年龄67岁的"银龄创业营",当上海静安区社区服务中心开设银龄直播电商培训班,当成都银龄创客团队开发的适老化智能设备获得千万融资——这些正在发生的真实案例,预示着中国银龄群体正在突破传统认知边界,以创业者身份重塑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图景。

mmexport1d371fe3fcaa346f1e8fb32e7964d32b_1757937325308.png

银色海啸中的突围契机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19.8%。在传统认知中,这个庞大群体往往被贴上"被赡养者"的标签。但当我们深入剖析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会发现50-69岁群体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18.7%,掌握专业技能者占比41.3%。这些数字背后,是改革开放首批建设者沉淀的智慧财富。       


在深圳龙岗区,由退休工程师组建的"智龄科技"团队,研发出国内首个老年人防跌倒预警系统,产品已进入全国600余家养老机构。创始人陈建国坦言:"我们比年轻人更懂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这种独特的市场洞察力,正在催生"适老化创新"的细分赛道。


政策解构: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支撑


2022年《"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将老年创业纳入国家战略。政策工具箱已形成三层赋能体系:

1.基础保障层: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老年创业者同等享受创业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政策。北京市率先试点将退休人员创业纳入"初创企业护航计划",最高可获300万元信用贷款。

2. 能力建设层:教育部启动"银龄赋能行动",在全国建立237个老年创业培训基地。杭州市打造的"创业人生2.0"课程体系,包含商业思维、数字工具、资源对接等模块,累计培训超3万人次。

3. 生态构建层:国家发改委设立100亿元银发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支持老年主导的创新项目。成都"乐龄创客空间"提供从产品原型开发到市场测试的全链条服务,孵化项目存活率达82%。


破局之道:构建适老型创业生态系统


在浙江乌镇,全国首个老年数字经济产业园运营首年即吸引67个创业团队入驻。其成功密码在于构建了"四维支持系统":适老化工作空间设计、跨代际导师机制、专项风险投资基金、政府-企业-社区协同网络。这种模式正在被苏州、武汉等20余个城市复制。      


 社区层面,上海静安寺街道的实践更具启示意义。通过建立"银发创业资源地图",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的闲置资源:商场提供免费快闪店位,律所开设法律咨询专场,高校组建学生助创团队。这种社区化创业支持网络,使老年创业成本降低60%。


制度创新的深圳样本


深圳市推出的"银发创业特别管理区"政策颇具突破性:允许退休人员注册企业时使用家庭住址作为经营场所;创设弹性劳动时间认证制度;建立老年创业风险补偿基金。政策实施一年间,老年创业企业数量增长217%,带动就业1.2万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医保政策的创新突破。深圳将老年创业者纳入灵活就业人员医保范畴,并允许使用个人医保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险。这种社会保障与创业激励的耦合设计,消除了老年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代际融合带来的裂变效应


 在杭州梦想小镇,由"50后"与"90后"共同组建的跨代创业团队正在成为新趋势。"青银共创"模式展现出独特优势:老年创业者提供行业经验和资源网络,年轻团队负责技术实现和模式创新。某跨境电商项目通过这种组合,半年内打开东南亚老年消费品市场。       


代际知识转移也在创造新价值。广州"技能银行"平台,让老工匠通过在线课程传授传统技艺,学习者可用新技能为老人提供数字化服务,形成"技能交换"的闭环生态。这种非货币化创业模式,正在重新定义老年经济价值。


破解认知困局的双向重塑


要激活老年创业潜力,需要突破三重认知壁垒:

1.社会层面:改变"养老=被供养"的刻板印象,全社会要建立"积极老龄化"和“老龄价值化”的认知框架。

2. 政策层面:思想上充分认清从保障型政策转向发展型政策的刚性必要,持续构建年龄包容和代际融合的和谐生态化制度体系。

3. 市场层面:从实际出发摒弃"银发经济=养老产业"的狭隘认知,要理性认识和配合支持老年群体的生产创造力。       


上海市老龄办开展的"老年创客形象重塑计划"值得借鉴:通过创业纪录片展映、银发明星企业家评选、跨代创业挑战赛等形式,构建新的社会认知符号体系。计划实施后,市民对老年创业的接受度从32%提升至67%。


上海市老龄办开展的"老年创客形象重塑计划"值得借鉴:通过创业纪录片展映、银发明星企业家评选、跨代创业挑战赛等形式,构建新的社会认知符号体系。计划实施后,市民对老年创业的接受度从32%提升至67%。


数据洞察勾勒的产业图谱


通过对全国老年创业项目的数据分析,呈现三个显著特征:

1.领域集中度:大健康(38%)、文化教育(25%)、生活服务(22%)构成三大支柱。

2. 数字化程度:使用数字工具管理的项目占74%,但深度数字化转型仅占19%。

3. 团队结构:纯老年团队(43%)、跨代团队(37%)、代际传承团队(20%)。       


这些数据揭示出,老年创业正处于从传统服务向科技赋能转型的关键期,数字技能培训将成为能力建设的重点方向。


构建可持续支持体系的行动路径

1.建立孵化网络:社区级创客空间(0-1阶段)-城市级加速器(1-10阶段)-区域级产业园区(10-100阶段)。

2. 创新金融工具:开发"时间银行"创业信贷产品,探索养老金定向投资机制。

3. 完善法律保障:制定《老年创业者权益保障条例》,建立专项劳动仲裁机制。

4. 培育中介组织:发展老年创业指导师、适老化改造顾问等新职业。

5. 搭建数智平台:建设全国老年创业数据库,开发AI商业诊断系统。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


相较于日本"第二人生计划"的政府主导模式、德国"经验公司"的社会企业模式,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市场驱动、代际融合的特色道路。       


成都"老青创投会"的实践显示,老年创业者路演项目获得投资的平均时长比青年创业者少15天,印证了市场对银发创业价值的认可。

       

在重庆沙坪坝区,72岁的生物学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抗衰老制剂已进入临床阶段。       在青岛,退休船长创办的海洋文化研学机构年接待学员超5万人次。       


这些案例昭示着,当制度障碍破除、社会认知转变、支持体系完善时,老年群体完全可能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mmexportab6fb35222f7ba32e051c3e0988b63e8_1757937926445.png

未来已来:银发创业的无限可能


当我们谈论老年创业时,本质上是在探索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如何将人口结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       


未来,银龄创业将不再是应对老龄化的权宜之计,而是重构代际关系、创新经济形态的社会实验。它要求政府、机构突破传统管理思维,建立更包容的政策框架;需要社区组织转型为资源整合平台,提供精准化服务;期待每个社会成员重新理解"老"的定义——这不是人生的衰退期,而是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创造价值的黄金时代。       


未来,当2.8亿银龄群体的10%转化为经济创新力量,足以释放出可改变中国经济版图的巨大能量,而这需要我们从今天开始行动,而这已如星星之火之势......




来源:银龄周刊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