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教育 >>教育 >> 追求质量、经世致用、国际引领 推动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
详细内容

追求质量、经世致用、国际引领 推动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

时间:2025-10-28     作者:伍 宸【转载】   来自:光明日报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日前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我国“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令人振奋。在亮眼的数据背后,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应该追求什么?笔者认为,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全面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新阶段,我们需要把追求卓越的科研质量作为中心任务,以经世致用作为科学研究的根本使命,以引领国际的科学研究为努力方向。唯此,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才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也才能够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以追求卓越的科研质量为中心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及科学研究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是加快了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诸多任务中,科学研究占据着重要位置。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看,唯有那些能够持续产出世界一流学术研究成果并成为世界科学研究中心的国家,才可称之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规模得到了快速扩张,水平也大幅提升。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学术论文的国际发表数量和质量均有跨越式提升,在数量上已位居全球前列。

然而,从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看,论文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也不能简单等于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虽然我国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整体质量上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尽管论文发表遥遥领先,但我们在基础、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方面仍需要追赶。平均而言,中国论文的引用次数还是低于来自美国、英国或欧盟的论文,且在《自然》《科学》这两大顶尖期刊上的发表数量仍少于传统学术强国。此外,从国际公认的科学大奖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等的获得数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在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我国高校唯有持续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术研究成果,才可能进一步为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夯实科学研究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需要以追求卓越的科学研究质量为中心任务,从办学理念、资源投入、评价制度等方面为追求卓越的科学研究质量扫清障碍。在办学理念上,要破除绩效至上主义的思维惯性,为研究者营造更为宽松和自由探究的学术氛围,为“十年磨一剑”和“板凳甘坐十年冷”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提供充足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尤其是要培养和保护科研工作者闲逸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够提出有趣和前沿的科学研究问题并开展长期持续的探究,避免在科研KPI裹挟之下一味追求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从资源投入模式看,要摒弃投入产出的短期主义行为,更注重对研究者的长期资助,尤其是一些基础性、前沿性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和巨大的风险性,所以需要进一步淡化对一些基础理论研究的短周期评价和频繁的过程性评价,让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断树立起长期主义的科研态度;从学术评价制度改革来看,核心在于摒弃“以论文发表数量和期刊级别论成败”的固有导向,一方面,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激发研究者勇闯科技前沿、探索“无人区”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进一步积极探索以价值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新模式,让研究的创新贡献与实际意义成为关键衡量标准。如,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坂口志文,其改变免疫学研究进程的关键成果是1995年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三区所属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这一案例恰恰说明评价学术价值不应局限于期刊级别,而需聚焦研究本身的突破性意义。

以经世致用为科学研究的根本使命

“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学术论文发表只是科学研究的表现形式之一,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在于帮助人类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贡献力量,以经世致用为根本使命。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要以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进步为使命,通过自身的科学研究活动为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接续奋斗。学术论文的发表固然能够加强学术同行的交流,促进学术体系的进步与繁荣,但学术论文的发表不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终点,更不是其根本使命。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需实质性以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为重。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从论文国际发表到经世致用的历史性转变,并据此在科学研究模式、资源投入和评价制度等方面拿出系统性设计。

首先,要进一步构建起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模式,将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作为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构建起“基础理论研究—科技成果开发—应用技术转化”三位一体的模式,既要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向上捅破天”而实现学术理论的创新,还要在应用技术转化上“向下扎根”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在资源投入上,科研管理部门及高校要进一步将宝贵的科学研究资源投向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领域,通过建立重大研究平台,开展重大研究课题而解决重大实践问题。

最后,从学术评价上看,要摒弃以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或期刊级别作为标准的评价体系,进一步以科学研究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践问题,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哪些实质性贡献等,作为衡量研究者及其科学研究活动价值的基本依据。

需要明确的是,经世致用的科学研究价值取向与自由探索并不矛盾,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自洽性。前者是指开展科学研究要以根本性解决实践和理论问题为旨趣,而后者则更强调尊重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的也在于充分激发研究者的创新能力以产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以引领国际科学研究为努力方向

从发展规律上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要成为世界科学研究中心,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对世界科学研究具有引领能力。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之际,我国科学研究要通过“换道超车”等方式矢志实现引领国际的崇高理想。具体来说,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和探索。

首先,紧盯世界科学研究前沿方向,产出具有全球引领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当前,我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科学研究总量的积累,接下来,我们需要紧盯世界科学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量子物理、可控核聚变、氢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积极布局和探索,以不断获得世界科学研究的引领性地位。

其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为科学研究具备引领性地位奠定基础。当前科研范式正在经历急剧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解决系统性复杂问题成为新时代科研范式变革主要驱动力,仿真模拟和数据科学可能成为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有效突破口,科研活动组织创新成为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基础。202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分别授予与人工智能(AI)相关的科学家,这正是当前科学研究范式急剧变革的鲜明例证。为此,我国科学研究要抢占这一战略机遇,通过范式转型实现科学研究的战略性引领。

最后,我国科学研究工作者还要有强烈的敢为人先的胆魄和能力,通过积极开辟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勇闯“无人区”而实现“换道超车”。事实上,纵观历年国际顶尖自然科学奖项的获奖名单,审视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前沿性、开创性和引领性是其基本价值取向,而这也是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不断求索的方向。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