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创业大赛搭台 学校企业优势互补 博士后的“金点子”加速落地时间:2025-10-29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从参赛到现在,短短5个月,我们已经与企业达成了技术委托开发合作意向,即将获得100万元的投资。”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现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杨峰告诉记者,研究成果转化如此顺利,令团队喜出望外。 10月26日到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福建泉州举行,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8006个博士后项目(方案)报名。这些项目中,成功转化的成果数量十分可观。仅就泉州晋江一地,晋江市市长王明元透露,晋江企业发出71项关键技术需求,其中61项成功揭榜,揭榜率超过85%。 “大赛搭建的校企交流桥梁,是我们成功转化的有力推手。”杨峰道出转化“秘方”。 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如何成功走上“生产线”,创造社会经济价值?这是一项难题。缺少转化经验、不了解市场需求、没有企业资源……这些问题更让博士后群体对成果转化顾虑重重。 破解“不敢转”“不会转”难题,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有“妙招”——设置揭榜领题赛组别。 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端激光设备生产的企业。此前,有客户提出“对难加工材料进行大深径比小孔精密加工”的要求,但企业苦于“有机床,没高质高效加工技术”,难以交付。为弥补这一短板,同时考虑到研发投入和自身科研能力,该公司选择通过张榜的方式寻求技术方案。 杨峰从博士开始,一直从事航空航天领域难加工材料飞秒激光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浏览大赛项目时,他发现这项需求与自身研究方向契合。与张榜方进行沟通后,杨峰和团队来到企业生产现场,把在实验室里的技术“搬到”企业设备上,进行加工验证。 “加工质量和效率都达到了客户的要求。”杨峰自豪地说,“我们擅长搞科研、做理论,企业则具备资金、设备等‘硬实力’,也懂市场。双方优势互补,一拍即合。” 杨峰说,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后期他们还考虑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成果“落地生金”。 记者了解到,本届揭榜领题赛项中,总计发布技术需求766项,报名揭榜方案894个。针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共性难题,大赛设置7个赛道,涵盖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 郑州轻工业大学博士后王凡参与了揭榜。他带来的“‘笼冰新材’高密度低能耗水合物相变蓄冷技术”,解决了隆华科技集团(洛阳)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传统蓄冷材料潜热值低、系统能效比不足等难题。 “我们的新型材料在企业蓄冷实验台上开展验证,1个月左右,企业就反馈说非常满意。”王凡说,截至目前,团队和企业已签订技术授权和项目投资等协议,获得了近2000万元支持。 “其实,企业的需求一直都有,我们的技术也研发几年了。大赛就像‘媒婆’,让互相不了解的双方成功‘牵手’。”王凡告诉记者,这次的成功“牵手”让他对成果更有信心。“企业给了我们灵感,未来成果能落地的场景还有很多,不仅是商业应用,在工业领域也能紧密结合。” “参与揭榜领题项目显著推动了团队成果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进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一鸣也深有感触。 从2014年起,张一鸣和团队就开始围绕“基于AI的桥梁检测与监测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此前,我们在科研阶段虽取得多项算法与系统成果,但受制于数据标准不统一、示范工程不足、产业落地链条不畅等问题,成果转化相对缓慢。”他表示,揭榜项目开展后,通过政府平台牵引与企业协同机制,团队打通了“科研—应用—示范—推广”的全流程链条,不仅推动了AI检测与监测技术在典型桥梁中的实际应用,也促进了相关软件平台、算法模型的标准化与产业化,为科研成果真正走向工程一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除了揭榜领题赛,大赛还同步举办博士后成果转化、人才招聘、创新创业主题交流等活动。目前,总计有553个单位参加现场交流对接,发挥了“以赛促转、以赛促创、以赛促产”的实效。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