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专题报道 >>2019百媒聚焦沈阳专题报道 >> 无边光景一时新——定边县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纪实
详细内容

无边光景一时新——定边县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纪实

陕北民众将自己的生活状态称作“光景”,扶贫攻坚就是党和政府扶助穷人追赶好光景,奔上小康路。

  ——题记

  □ 通讯员 蒋峰荣 曹瑞 魏小芳

  被称为陕西省西北大门的定边县,历史悠久,商周明月未照彻,秦汉雄风初吹渡,自魏设大兴郡,又称盐州,北宋时,著名政治家、诗人范仲淹取“底定边疆”之意命名“定边”。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入陕第一站,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董必武、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县域面积6920平方公里,现总人口35.21万,辖14个镇、4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便民服务中心、226个行政村。长期以来,因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多风沙、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大多数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986年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令和省市安排部署,发起了一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

  白泥井镇公布井村移民点新貌
 

大格局 运筹扶贫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全县分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指挥中心设在县委,总指挥及指挥是县四套班子一把手与县委副书记。扶贫办、大农口等二十个相关业务部门参与,县上把总、部门牵头、乡镇协调、村级实施,分工负责。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脱贫攻坚欲取胜,战前精准选将最当要。指挥中心经过通盘考虑充分酝酿,任命组织部副部长尤海旺为县政府党组成员兼县扶贫办主任,也就是这场脱贫攻坚战役的总参谋长。并抽调、聘用61名精兵强将到县扶贫办工作,主官主责,分管领导专职专责,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立下“军令状”。

  设定必须攻占的目标,是一处处横挡在小康路上的贫穷碉堡,必须消灭的敌人,是各种侵扰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困难。

  从本县实际出发,反复梳理问题,灵活调整思路,逐步形成了“部门联动,共啃硬骨头;政企联手,搭建致富路;干群连心,打赢攻坚战”的总战术。2017年共召开脱贫攻坚小组会议、大型工作推进会73次,下发精准扶贫类文件1558个,为全县脱贫攻坚高效开展制定出科学作战计划和正确实施方案。

  省委书记胡和平看望贫困户李彦军

  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一号民生工程”、“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始终坚持想在前头、谋在深处、抓在手上。 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凝聚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强大合力,逐步构建了我县全民动员、广泛参与的扶贫大格局。

  2017年共调动83个部门参与定点帮扶工作,实现了79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省市19个部门将自身优势和县域实际有效结合,为定边县帮扶投入3367.63万元;同时与荣民控股等建立地企协作扶贫机制,一大批定边籍企业家捐资扶贫达1.14亿元。

  精准脱贫的全过程中,定边县坚持精准督查,建立“多轮驱动”督查体系,全方位全覆盖扶贫常态督查,创新督办单、提醒函、告知书、预警通知书等工作模式,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县扶贫攻坚指挥部主要领导对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分片、驻村蹲点“盯着干”,狠抓落实,定期或不定期对贫困村进行随机抽样检查。成立组织、纪检、扶贫等多部门联动的督查考核组13个,对全县20个乡镇、20个行业办公室、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帮扶干部工作实行全覆盖的督查考核,对签订军令状的责任人实行一月一排序、一月一通报、一月一预警的工作机制,由过去对单位的单纯排名预警变为对责任人和单位的双重排名预警,发现漏报、瞒报即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切实通过督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7年累计下发督办函、提醒函、预警告知单、四联告知书等89份,确保问题短板得到及时整改完善。

  扶贫办尤海旺带领督察组下乡入户

  “2017年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让贫困群众摆脱束缚多年的物质贫穷和思想贫困,这是一项极其重要、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使命。” “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用科学的方式,回归到本源问题上,尊重客观规律,要始终坚持脱贫基础是人民,脱贫手段是引领,脱贫办法是自己。”县委书记、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崔博同志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对全体扶贫干部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任务和目标。当下,定边县取得的脱贫成效诠释了崔书记代表县委县政府的总动员已转化为群众的满意贫困户的获得。

  “2017年,全县扶贫路上我们每只督察队的车都跑了超过20多万公里,足迹踏遍了全县2323个村民小组,确实是没白天没黑夜,今日上南山,明又到北滩。为不扰村烦民,饿了嚼几口方便面,渴了喝两口矿泉水,有时还要忍受一些群众不支持的冷嘲热讽或贫困户不理解的抱怨。现在看到我县即将脱贫摘帽,看到一家家贫困户过上好光景,说明我们的扶贫路没白跑,我们的扶贫汗水没白流”,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尤海旺感慨地说。

  大党建 引领扶贫

  “能喝上甜水,还能喝上自来水,这是我们多少年来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他却帮我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定边县冯地坑乡新城滩村支书满怀感激的说。位于白于山腹地的新城滩村,祖祖辈辈吃的是沟里的苦水,喝的是浑浊的窖水。扶贫攻坚战役打响后,被选派新城滩村任第一书记的牛和平,翻山越沟不知跑了多少次,费尽口舌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寻找关系不知落下多少人情,终于通过“省际外交”,从相邻的宁夏盐池县引入自来水,解决了全村145户、669人世世代代的吃水困难问题,使新城滩村成为定边第一个喝上黄河水的白于山区村子。这也是扶贫攻坚大党建的一大成果。

  建成的衣食梁移民社区

  “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打赢基层党建攻坚战,关键是给贫困村配齐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选派一个有能力的带头人。”定边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乃彪如是说。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党旗飘扬。脱贫攻坚战役中,定边县将党建作为完成作战任务的精神总装备。定边县也以实际行动生动注解了对抓党建促脱贫深刻内涵的理解,以党建统领脱贫攻坚,将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过程,积极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组织力量,有效拓宽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增强了对脱贫攻坚的引领力。

  “这是2017年新建的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里面配备了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设施,开会学习都在这里,现在是全村‘人气’最旺的地方。”定边县堆子梁镇小滩子村的村支书王瑞欣喜的说。

  脱贫攻坚战役中,定边县将“四支队伍”整合组建成临时党组织,坚持脱贫攻坚在哪里,党建工作跟进到哪里,脱贫项目在哪里开展,党员作用就在哪里发挥。2016年以来先后投入880万元党建经费进行村级阵地标准化建设,建成示范阵地88个。

  在抓好阵地建设“硬件”水平的同时,定边县也狠抓党支部组织力的“软件”工作。深入开展 “星级创建、追赶超越”活动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创建“五星级”农村党组织7个,整顿销号24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

  贫困户用自来水洗菜

  同时出台脱贫考核办法、问责办法、工作队伍管理办法三个文件,将“四支队伍”全部交由乡镇管理,有效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全体干部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主线,开展主题教育,学习脱贫攻坚政策知识,领会乡村振兴战略,注重政治引领,强化思想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保证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

  2017年,定边县立足当地产业发展优势,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电商+贫困户”、“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等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盘活土地资源、推动项目落地进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推进“三变改革”,共成立专业合作社261个,党员示范带动发展农村网店300余家。

  “为将之命,奔于沙场、战于沙场”。定边县严格执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硬要求,建立了“一抓三包”责任机制,层层明确责任,每名县级领导包抓1个乡镇、包扶好中差3个贫困村、联系6户贫困户,每个县直部门包扶一个贫困村,1501名科级干部每人帮扶2户贫困户,1153名普通党员干部每人帮扶1户贫困户,确保79个贫困村全部派驻工作队,226个行政村全部选派“第一书记”,9765户贫困户全部落实帮扶责任人,确保县乡村三级书记责任到人、任务在肩,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何以解饿,唯有泡面;何以饱腹,唯有脱贫。”定边县白湾子镇沈畔子村的第一书记米海东笑言道:“泡面可以解一时的饥饿,但是只有这里群众全部脱贫了,我这肚子才算是能吃“饱”了”。米海东,定边县扶贫办的一名干事,2016年被组织任命为贫困村沈畔子村的第一书记。两年来他积极争取各类资金293万元,用于沈畔子村的村部、道路、饮水、住房、坡改梯等项目建设,沈畔子村的条件改善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增加了,米海东却瘦了、黑了。

  贫困户用自来水洗菜

  “我已经连续吃了三个月的方便面了,现在闻到方便面的味道都想吐。”米海东说,“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不拿群众一分钱、不吃群众一口粮,这是刚性条件,而为沈畔子村的群众服务好,这是组织赋予我的使命,是我的责任,是硬性条件。”

  定边县脱贫攻坚战役所以取胜,就是有这么一批在战场一线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党员帮扶干部,无私无畏冲锋,无怨无悔奉献。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定边县坚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党员干部的骨干力量和党员群众的“关键少数”作用,将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在致富带头人中培养党员。同时积极调动党员群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培育一批农村党员能人,发挥他们的“双带”作用,确保村村有党员能人、党员能人带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实施“职级抵押”举措,先后将17名新提拔干部和89名后备干部下派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员,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经民主评议、组织考核等程序,予以正式任用或优先提拔,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的,暂缓任用或取消后备资格。并把脱贫攻坚与“三项机制”深度融合,将脱贫攻坚经历作为选用干部的必要条件,对拟提拔任用的干部进行脱贫攻坚成效鉴定,切实使脱贫一线成为发现干部、锤炼干部的竞技场。

  “在魏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建大棚,种香瓜,去年我光种香瓜就收入两万元。”红柳沟镇沙场村的一位贫困户感激地说,有了党员能人来带领,大家有信心摘掉贫困帽子。

  1979年出生的沙场村村支书魏于章,是村里的能人,2011年回村任职以来,他带领村民将历来不长庄稼的沙滩变为“生金之地”,建起了625座拱棚,发展香瓜种植产业,将沙场香瓜品牌推出定边、走向全国,沙场村现变成了遐迩闻名的“香瓜村”“富裕村”。

  市委书记戴征社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大数据 掌控扶贫

  在定边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墙上有一面大屏幕,当这个屏幕打开的时候,全县226个行政村的实景展示映入眼帘,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均一目了然。这就是定边县精准扶贫的“大脑”,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中枢神经。依托现代科技,结合县域特色,定边县构建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决策咨询大数据平台、新媒体大数据平台。用大数据提供的动态信息来测量贫困,用大数据对贫困进行多维度的描述,用大数据建立起系统化、精细化、联动化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中省市和各行业部门扶贫数据的互联互通,为脱贫攻坚宏观决策和效果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让精准扶贫更加“精准”、帮扶工作更加“便捷”、扶贫管理更加“科学”。

  由于贫困具有多维度、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辨识起来难度很大、费时费力。定边县借助大数据手段,使扶贫对象的个人信息能够全面呈现。同时通过构建大数据扶贫系统和服务平台,打破乡镇与部门之间的“信息盲区”,让分散在不同乡镇和部门的碎片化信息“牵手”、联网,实施数据比对分析与综合评估。

  2017年5月份,定边县依托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清洗比对,共从贫困人口数据库剔除244户、896人,识别新纳入贫困户540户、1772人。

  借助于大数据分析信息量大、处理速度快的优势,不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界定出符合救助标准的贫困人口数量、分布区域等宏观信息,而且能够显示出扶贫对象的家庭状况、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具体的人口学特征,对扶贫范围内的对象进行准确的需求评估,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失误,把真正贫困的对象筛选出来,扣紧了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

  “只要打开手机APP,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具体信息、帮扶举措等都一目了然,还可以对贫困户信息变化进行实时采集、实时更新、实时跟踪,非常方便。”定边县张崾先镇伙场塬村的第一书记方玉刚对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有一种特别的感悟。

  张崾先镇位于定边县域西南山区最南端,伙场塬村在张崾先镇的最西端,距县城160公里。“过去没有大数据平台的时候,贫困户信息若有变动,数据汇总,逐级上报,来回就至少得一天,有时候因为一个数据反复要折腾好几个来回。”方玉刚回忆起以前的工作时,意味深重的说:“过去工作效率低就是这么来的。”

  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立以后,传统的数据传送方式就彻底被淘汰了,帮扶干部只要在手机上下载定边县脱贫攻坚大数据APP,就可以将走访摸底的信息及日常帮扶工作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及时上传至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变更和帮扶工作的快捷记录;管理部门也可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查看。不仅大大减少了帮扶干部的工作量,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更新的及时率和准确率。

  这些年来,为了啃下脱贫“硬骨头”,定边县不断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然而在具体操作中,项目怎么定,才够科学;资金如何用,方为合理;工作怎么做,才更有效。这一系列难题在大数据平台的运用下迎刃而解。通过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库,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发展能力等进行精确评估和综合分析,以一种信息管控方式界定出“扶贫工作应着力哪些社会问题”以及“选择何种扶贫方式最为适合”等关键目标,进而实现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此外,对扶贫数据进行实时观测、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还可以全面、动态地掌控扶贫项目实施与资金的使用进度情况,保障扶贫项目精准到位、合理开发,保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有效地运行,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时,定边县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决策咨询大数据平台,构建了部门联动、卫星定位、运算存储的动态数据系统,通过卫星数据可有效提取帮扶前后的数据变化,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掌控。

  通村水泥道路
 

大投入 保障扶贫

  “定边脱贫工作,不追求华丽的模式,看重实用管用的招数,在固本强基上慷慨投入,广建富裕桥、多修小康路、炭送雪中人”,定边县县长焦利民说。一个失血过多或身体极度虚弱的病人,治疗的前提就是输血。对于贫困村、贫困户来说,大投入是脱贫的保障。

  脱贫攻坚战开始之初,定边县遵照中央“五个一批”、省上“八个一批”帮扶政策要求,结合县域实际,针对贫困村、贫困户不同需求,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采取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教育扶持脱贫一批、健康扶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兜底保障脱贫一批、危房改造脱贫一批、金融信贷支持脱贫一批、社会力量支持脱贫一批的“十个一批”攻坚措施。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76亿元,构建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保障机制。

  “脱贫攻坚以来,我县逐年持续加大农业产业扶贫投入力度,累计整合资金3849万元用于农业产业扶贫,共吸纳社会投资1.2亿元,促成金融机构融资3000万元。”定边县农业局局长王宏在介绍农业产业扶贫时说。

  2016年以来,投入6330万元,扶持贫困户进行农业设施建设、马铃薯“一亩田”工程、土地深松项目、农机具购置补贴、种植业物资补助、“田园花海”建设等项目。投入4567万元,用于79个贫困村组建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受益群众9700户、36000多人。

  此外,通过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有效盘活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增收。2017年按照“油气企业开发一批、新能源企业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开发一批、自主就业创业一批、劳务输出一批”的“五个一批”思路,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1464人;落实2016、2017年财政森林生态补偿基金,涉及贫困户4545户,兑现面积57.68万亩,补偿资金449.1万元;并在贫困户中聘用108名生态护林员,2017年发放工资97.35万元,护林员家庭户均受益约9000元。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2016年以来,定边县紧盯脱贫退出的底线要求,大力推进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切实实让群众享受到扶贫福利。

  “道路通,百业兴”,定边县累计投入14.9亿元,新修通村水泥路、沥青路1500多公里,使全县行政村通水泥或沥青路比例达100%。针对县域油气产业发展大吨位车辆通行频繁,适当调高了通村水泥路设计标准,路面结构采用16厘米水稳砂砾+18厘米混凝土面层,有效提高了道路使用寿命和服务经济社会水平,并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养护模式兑付养护资金进行标准化、机械化养护,在修通“脱贫路”的同时更搭建起一条条的“安全路”。

  定边县“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和地域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降雨分布不均的现状决定了定边县自来水普及的难度。对此,定边白于山区创新实行“集雨场+水窖”的模式,有效地将无效降雨变为有效蓄水,巧妙地化解了群众吃水难、用水难的历史难题,这一举措获得了中省水利部门的高度认可。2016年以来,定边县累计投入1.23亿元,新修水窖573眼,集雨场6.4万平米,铺设输配水管道318.2公里,新修蓄水池5909座,硬化集雨场56.92万平方米,使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92.9%,贫困村安全饮水达到100%。

  此外,投入70089万元,实施移民搬迁3210户、13302人,危房改造2041户,全县居民安全住房有保障;累计投资9940.45万元,安装配电变压器35792千伏安、341台,架设、改造城乡电网2000多公里,提高了电力保障水平;2016、2017两年共投入资金1.7亿元,建成各类通讯基站667个、机房61个,铺设光缆近4000公里,实现了农村4G网络全覆盖、光纤网络到户和贫困村无线网络(WIFI)全覆盖。

  “没有想到我们家孩子也能够接受到与别的孩子一样的教育”,一位残疾儿童的父亲含泪说道。2017年定边县投入1219万元,对各阶段贫困生实行全额资助,对58名残疾儿童采用送教上门等方式,实现了全县无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

  为所有贫困人口代缴合疗和大病保险费,对贫困人口实行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兜底“四重保障”,确保实际报销比达90%以上。

  “多亏了咱们县的健康扶贫政策,2017年我们家看病共花了八万多块钱,政府给报销下来我们自己也就花了一千几百块钱。”郝滩镇大沙湾村的贫困户韩永伟因患大病而常年布满忧愁的脸上难得的露出了高兴的笑容。

  同时定边县还持续推进低保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对农村特困、患大病、丧失劳动力等各类贫困人口实现兜底保障和临时救助,切实做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史贵禄,一个说自己是“根在榆林黄土地,源在定边海子梁”的知名企业家,带领着他的陕西荣民控股集团,十七年来累计为定边投入资金1.6亿元,创出了一条“医疗兜底为保障、金融扶贫为支撑,产业扶贫为核心”的荣民扶贫模式。 2016年,荣民集团与定边县进一步深度合作,由县财政和荣民集团分别出资4000万元、1000万元,与县农商行合作设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以此放大10倍,向全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1—10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用于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战役打好打赢。

  通村水泥道路
 

大产业 支撑扶贫

  定边县堆子梁镇庙湾村的乡亲们今年格外高兴,因为他们的中药材丰收了。以前以散种小面积玉米为主的庙湾村,农民年年汗撒黄土,岁岁穷光景难以改变。县政府了解到这个情况,结合当地实际,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借助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贫困户姚立功,2016年以五亩地入股了中药材合作社,2017年年底就分到了20000多元,高兴的说,加上他打工挣的20000多块钱,脱贫致富了。

  2016年,定边县紧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新旧动能转化的良好契机,坚持把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确保精准脱贫与“四化同步”、三产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贫困群众需求出发,明确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立足定边特色产业,抓好传统产业自我革新升级,利用新平台培育新主体,赋予了定边扶贫“大产业”新的内涵。

  脱贫攻坚战役启动后,定边县通过县定方案,以乡镇组织、村户申请的方式,投入8022.5万元,为贫困户建设塑料大棚、羊舍、家庭农牧场、购买农机具、代缴农业保险等,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做到产业项目覆盖到村、受益到户,促进传统种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

  作为全国马铃薯种植六大县之一,定边县素有“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的美誉。马铃薯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80%的农民将其视作主要经济作物来种植。

  杨井镇杨井村的贫困户韩刚就是“马铃薯大军”中的一员。“在镇上帮助下,2017年我家收了50吨马铃薯,除了开支,净挣4万多,是全家收入的一半,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韩刚说。

  以前由于受病害、销路等因素的制约,小面积散种马铃薯的群众从中获利并不多。自精准扶贫开展后,以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从最初的种植、购销二元,延伸到繁育、种植、购销、仓储、加工、服务等多个环节,再到乡村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特色餐饮体验,推进全县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定边县农业产业链条式发展,开创了一条现代特色农业致富道路。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村夜》中这样描写荞麦花。每年秋季,红花荞麦与白的马铃薯花、黄的油菜花、蓝的胡麻花、绿的麦穗、金黄的向日葵,编织出白于山乡绚丽多彩的风景。2017年8月份,定边县将乡村观光旅游与精准扶贫巧妙结合,启动了“万亩花海”、“定边红花荞麦节”等乡村旅游和美食月活动,辐射贫困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业等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传统产业出新彩,使区域内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

  同时,针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中的贫困户,分别实施分散和集中式光伏项目26.7兆瓦,受益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活动,建成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既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产销脱节的问题,又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过去的农民,都是各种各的、各养各的,你今年种什么获利不错,明年我也种这个,也不敢多种,怕万一赔了。”定边县安边镇雷圈村的村支书说,“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村投入160万元整理了1400亩高标准农田进行流转,承包费全村村民共享;同时投入4.4万元,对22户养殖贫困户进行补贴,在全村发展养殖示范户96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96处,几项收入加起来,每户人均纯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

  雷圈村的“土地流转”方式加快了农户增收致富步伐,“流”出了效益,“转”出了财富,村民将土地流转后,从农村劳动力中解脱出来,从事其他劳动,开辟了农村集体经济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走进定边县沃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示范园区,一个个温室大棚在这片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拔地而起,一溜溜茁壮成长的瓜果蔬菜散发着沁人香气,一群群辛勤劳作的农户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坐落在白泥井镇先锋村的定边县沃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精准扶贫之初,有效打通政府、企业、农户、市场能量信息交汇渠道,撬动贫困户,立足当地特色,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带动更多贫困户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依托现代特色农业脱贫致富。

  2017年,公司优先向40户贫困户优惠提供种苗、生产大棚和设施等“倾斜性”扶持措施,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动力。并将由公司注册的“白泥井”商标给贫困户免费使用,让贫困户的农产品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性可追溯体系,同时优先回收贫困户的部分农产品,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既形成了市场规模,又规避了市场风险,确保贫困户农产品后续销售,保障了贫困户收入。

  大产业的“大”,是针对传统小农经济的“小”而言。俗话说,人穷穷一时,志穷穷一世。要想消灭穷气,必须先长士气,扶贫先扶智更要扶志。扶贫攻坚先需“攻”开贫困户“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传统小理念,使他们心存“大梦想”、开阔“大视眼”。

  定边县十里沙的党支部书记石光银,是治沙英雄、全国劳动模范,也是农民致富楷模。他带头组织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治沙公司,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千头良种奶牛养殖场、纯净水厂、月牙湖旅游景点、脱毒马铃薯良种组培中心、千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日光温室葡萄园、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等10多项经济实体。石光银的辉煌业绩证明有多大的梦想多大的视眼就会有多大的人生成就。

  移民搬迁后住房对比
 

大变化 注解扶贫

  说起变化,郝滩镇柳树涧村67岁的沙志梅老人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就出生在新中国成立那几年,真的是亲眼目睹了、亲身经历了中国农村的改变。特别是精准扶贫搞起来的这两年,扶贫干部差不多天天来我们家,给我们送来了羊、送来了种子、送来了化肥,我们住进了大房子,收入年年增加。我们家孙子现在上学家里面都不用出钱,有时候看个病还能报销,党的政策真是太好了”。

  近几年,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持续用力,定边县通过超常举措“攻穷堡”,过硬办法“斩穷根”,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大幅提高,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大幅提升,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精准脱贫带来的“大变化”。

  位于定边县西南白于山深处的姬塬镇,是撤乡并镇前定边县贫困村数量最多的乡镇。脱贫攻坚战开始之初,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5户、1699人,2017年底,全镇剩余未脱贫户74户、151人。几年来,姬塬镇的贫困人口减少了91%左右。

  移民搬迁后住房对比

  贫困人口数量锐减的事实,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体现,更是近年来定边县在整县脱贫目标牵引下,根据县情实际,通过苦干、实干、真干、巧干所取得的战绩。

  2017年5月份经过数据清洗,共核定贫困村79个,建档立卡在册贫困人口5043户、17385人,2017年年底全县7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村序列、8480户32718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13%。

  通过异地移民搬迁和建设新型社区,搬迁农户3210户,让每户有“一个稳定就业”和“一个长期产业”,让贫困户能在当地扎下根,发展好,通过大社区保障大安居。

  这一系列的改变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数字排列,也不单纯是局部、区域上的改变,更是全县上下决战贫困交出的一份优良成绩单。

  以前的定边县安边镇北园子村由于地处地质灾害避灾区,危房多、移民搬迁任务重,基础设施薄弱,精准扶贫工作严重滞后,成为全县有名的问题村、复杂村。

  2017年5月,县财政局来到这里包扶后,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优势,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新修道路,新建村卫生室,开发出1200亩高标准农田。

  如今的安边镇北园子村,64户贫困人家全部入住新房,水泥路直达村部,户户水、电、通讯有保障。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提升了,群众追赶好光景的劲头更足了。

  砖井镇侯场村,曾经是全县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之一,贫困人口基数大,耕地质量差,加之人口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导致这里的群众生活十分艰难,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

  县上摸清了侯场村的“穷根”后,在投入巨额资金搞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为候场村覆土改造农田、新打机井、新增耕地。通过两年来的帮扶,既改善了群众的“面子”生活,又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里子”收入。

  安边镇北园子村和砖井镇侯场村仅仅是定边县脱贫攻坚中的两个缩影,在过去的几年中,落后的生活景象逐渐被砖瓦房、柏油大马路、水泥硬化广场、自来水所替代,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扶贫福祉。

  最近朋友圈里被一条秧歌队的微信霸屏了,了解后发现原来是定边县郝滩镇高寨则村的村民们成立了一支秧歌队。

  “说起这个秧歌队,真的是特别受村民喜欢,现在只要一有时间我们就会自发组织扭秧歌,有时候还会外出表演挣点钱,这一切都多亏了我们那位‘铁娘子’”,高寨则村的一位村民说。

  村民们称誉的“铁娘子”就是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驻高寨则村的第一书记张利娥,2017年5月8日初次来到高寨则村的她,被贫困面貌和群众落后的生活现状所震撼,“大部分村民只要一闲下来就去麻将馆打麻将,每次去询问情况的时候,村民们最多说的就是穷,各种方式的要补贴、要补助。”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村民改变这种“贫穷”的生活方式、“贫困”的精神面貌。

  不到一年的时间,高寨则村在张利娥的带领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的生活好了,收入增加了,精神世界也变得丰富高雅”,张利娥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优势,将一批质量高、贴合扶贫实际的文艺节目带到高寨则村,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现在去麻将馆的人基本没了,有些村民主动要求将秧歌队专业化,利用农闲时间到外面进行演出。

  群众的钱包鼓了,精气神也足了,脸上洋溢出的幸福是实实在在的。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在这场群众与干部齐心协力同贫困作斗争的战役中,定边县所有贫困村的面貌翻天覆地,所有贫困户过上了“好光景”。“历朝历代哪有现在这样好的时代,共产党不纳粮不收税,还想方设法帮穷人填穷坑”,白泥井镇公布井村脱贫户冯爱军感动地说出了全县脱贫户的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叮咛,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扶贫攻坚战役犹酣,决胜小康重任在肩,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只要定边县还有一户人家生活在贫困线下,“定边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就不会撤,一线扶贫队伍就不会转业,这是定边县委、县政府向党向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

编辑:燕青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