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博物馆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行动。学校博物馆有助于深入践行“五育”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真实情境中沉浸、体验、激发和唤醒,更有可能形成“五育”融合的良性循环。学校博物馆建设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通过物质与非物质形态展品达成目标。
2025年寒假即将到来,全国妇联等16部门印发通知,聚焦思想引领润童真、安全知识护童行、亲子陪伴添童趣、关爱帮扶暖童心等方面,联合部署开展“把爱带回家同心护成长”2025寒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呵护孩子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和有意义的假期。
从全国来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有许多优质成果因“机制不畅、政策不细、资金短缺”停留在实验室层面,成为“沉睡”的科技成果。提升供给质量,让原创成果更易“破茧成蝶”。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角”是科研人员。强化协同互动,让“沉睡”科技资产找准用武之地。
免费自习室开到了“家门口”冬日里,夜幕降临,阵阵寒意袭来。记者注意到,去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因地制宜,陆续在老百姓“家门口”免费开放了一些自习室。相比商业运营的自习室,“家门口”的自习室书卷气和文化味更加浓郁,环境也更显松弛、包容和弹性。满足日益旺盛的学习需求共享自习室缘何受欢迎?
记者1月2日从重庆大学获悉,该校人工智能辅导员“润欣”日前全面上线。此外,“润欣”联动重庆大学智慧学工平台,以及学校教务、党建、后勤、图书馆等多个业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智慧服务。
不知不觉,课程接近尾声,不少学员都做出了满意的作品,青年夜校班主任吴芳松了口气。吴芳负责收集学员意见、统计上课人数、联系专业机构开班、协调上课地点等。1800余名学员的意见建议,吴芳一条不落地记录在册。吴芳介绍,“青年夜校一堂课每人收费30到50元,我们收取其中的30%,用于搭建平台和基础服务工作。”
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研究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 人工智能与数学的融通共进,更不意味着一方可以取代另一方。人工智能不应替代人性化因素,而应成为医生的辅助工具,与医生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优治疗方案。
不少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崛起,人才培养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教师们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对话能力”包含诸多方面。
2021年,古猫短视频账号正式上线。这条视频获得11.5万次点赞,让古猫账号的粉丝数量迅速突破1万。汤诗伟说,观看古猫视频的网友主要是年轻人,其中有不少中学生。 考古专家的加入提升了文博短视频赛道的专业水平。
中国矿业大学探索出“一院一策”人才引育方案。据悉,中国矿业大学对青年人才的培育实行资源、项目、平台统筹推进,制定了全周期培育方案,形成了“雏鹰人才帮扶计划”“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拔尖人才支撑计划”等分层次、分阶段育才体系。
西安交通大学把餐饮劳动教育课程的主题确定为“给爸爸妈妈做一顿饭”,分别设置了烘焙裱花、菜品烹饪、食品雕刻和面食制作等课程内容,并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制作非遗花馍和羊肉泡馍等地方美食的课程。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像这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媒介创作的作品还有很多。围绕这一目标,高校展开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新技术赋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我们建立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掌握传播规律的同时,能够用人工智能的手段生产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目前,江苏理工学院已与武进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微校区合作框架协议。 此外,江苏理工学院还积极推进校城融合,扎根地方办大学。
原来,这门课程是近日教育部公布的新一批914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之一,现已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开放,受到众多来自西部职业学校化工相关专业学生的欢迎。为进一步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惠及更多学生,教育部要求本次入选的课程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并向社会免费提供不少于5年的教学服务。
近段时间,国内多所高校迎来新一轮专业调整潮。这种“新瓶装旧酒”现象,暴露出部分高校急于“占坑”的心理。应当看到,那些“新瓶装旧酒”专业,在师资、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设备等方面大多缺乏必要的积累,无法支撑新的学科建设,也就很难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甚至会误人子弟。
今年以来,各地着眼民之所盼办好教育实事,让教育的民生账本增厚度、显温度—— 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曾是福建漳州芗城区学前教育的短板之一。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教育的人民属性比较突出。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2025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强化一揽子兜底保障,统筹用好各类公益性岗位,按规定兑现失业保险待遇,为基本生活出现暂时性困难的服务对象实施临时救助。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积极营造清朗健康的全国研考网络环境,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开展查处涉研考违法有害信息专项工作。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郑重提醒,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编造、散布网络谣言须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涉考涉招违法违规行为,可向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
日前,教育部完成2024年度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增补工作,共增设40个新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个、高职专科专业20个、职业本科专业17个,增设数量是自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以来最多的一次。 据悉,近年来,教育部动态管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每年组织开展新专业增补工作,近3年累计增设85个专业。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白皮书。截至目前,“π-HuB计划”已获得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114个科学家团队的支持,形成了多国多机构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全球协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