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击癌细胞 保护脑组织 放疗“导航”:鱼与熊掌兼得时间:2025-09-16 在对抗“癌王”级肿瘤——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战场上,放射治疗有了精准“导航”。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肿瘤科李光辉教授与神经外科吕胜青教授等组成的脑胶质瘤诊疗多学科协作团队,近日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发布了一项高级别脑胶质瘤探索性临床研究成果。这项名为“改良靶区勾画联合中等分割放射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探索性研究,首次通过精准定位,实现了“肿瘤打击更精准、脑组织保护更好”的双赢目标,为降低患者正常脑组织照射体积,保护神经功能带来新希望。 论文通讯作者吕胜青和李光辉介绍,高级别脑胶质瘤是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是所有癌症中神经损伤发生率最高的瘤种,被称为“神经系统的幽灵杀手”。其临床危害显著,超过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记忆减退、思维混乱等认知障碍。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10万—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以最大安全范围内的手术切除为基础,术后辅以同步放化疗;同步放化疗结束后,再采取替莫唑胺化疗,必要时可联合电场治疗。尽管胶质瘤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这些成果尚未转化为实际效益,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同时,目前高级别脑胶质瘤放疗的最佳靶区体积及剂量分割方案仍未达成共识。 此前研究表明,大多数脑胶质瘤复发发生在肿瘤边缘2厘米范围内,目前美国放射治疗肿瘤学组(RTOG)、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及国内各大临床指南均将放疗靶区范围定义为以肿瘤区域为中心,在病灶周围扩大2厘米范围进行照射,这种“一刀切”的外扩方式,并没有精准贴合胶质细胞肿瘤独特的蔓延扩散路径,可能难以完全覆盖癌细胞扩散区域。 脑胶质瘤的扩散方式较为特别,它不会像水滴一样向四周均匀渗透,而是更倾向于“沿着既定路线走”——主要顺着大脑内部的脑白质束蔓延,就像植物的根系沿着土壤缝隙生长一样,这给肿瘤的精准控制带来了挑战。 对此,脑胶质瘤诊疗多学科协作团队开展联合攻关。论文第一作者、新桥医院肿瘤科钟良志副教授介绍,团队根据脑胶质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特点,将弥散成像、三维磁共振波谱成像与神经纤维束导航等用于放疗照射靶区的确定工作中。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医生不仅能精准识别肿瘤细胞浸润的范围,还能更好地保护患者语言、运动等重要的脑功能区,如同给放疗设备装上了“精准智能导航系统”,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 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方法照射范围更精准,接受精准放疗的患者半数生存期更长,且肿瘤复发风险未增加。 国际专家在期刊同期评论中指出,高级别胶质瘤的患者总体预后较差,在减少治疗毒性反应与提高肿瘤控制率这两个关键目标之间取得精妙平衡至关重要。上述研究为追求“肿瘤控制—功能保护”平衡,即在最大限度控制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脑组织以维持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基于神经解剖学的创新范式。 李光辉介绍,这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154名患者,团队正联合国内多家顶尖医院推进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