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首页 >> 社团组织 >>商协会 >> 品类百花齐放,品牌九九归一 一撮调味品何以成为十亿元产业?
详细内容

品类百花齐放,品牌九九归一 一撮调味品何以成为十亿元产业?

时间:2025-10-14     【转载】   来自:当代陕西

曾经,兴平有近百个辣椒品牌。“每家企业至少十几种产品,各个都想做出名气,肯定难,反而稀释了地域特色。”陕西石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直言:“十个品牌记不住,一个品牌却能叫响。”

如何破局?兴平市提出“全市齐打一张牌”,支持放大辣椒产业优势,擦亮“兴平辣椒”招牌,引领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抢占新赛道。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兴平辣椒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当几十家企业以统一的“面孔”面对市场时,“兴平辣椒”四个字越来越有分量,兴平的辣椒企业也将越来越有底气。

避免“有人摘果,无人浇树”

库尔勒香梨、西湖龙井、中宁枸杞、龙口粉丝……近些年,围绕地理标志产品发生的商标纠纷、贴牌假冒等负面事件时常见诸报端。这些事件虽各有其特殊性,但均可引入一个经济学概念进行共性解读——公地悲剧。

20251013142240861-37-941f2.jpeg

“公地悲剧在地标产品上表现得尤为残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逯明辉指出,地理标志属于区域公共资源,地理标志产品因其具有独特的地域属性而拥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一些人抱着“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心态揩油沾光,结果是“有人摘果、无人浇树”。

为防止因区域公用品牌泛用、滥用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兴平市加强对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监督、管理,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授权与退出机制。一方面保证其质量特色和品牌声誉,另一方面,推进其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获取“兴平辣椒”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前,刘明准备了小半年,提交了90页厚的申请书,包括产品SC认证证书、公司生产经营计划与质量控制措施、国家追溯平台信息、企业生产记录、销售台账、供货合同等几十项内容。在刘明看来,拿到授权就意味着有了政府背书,唯有靠着“兴平辣椒”公用品牌的大树,才有冲击高端市场的底气和实力。

“当然,我们不能光想着在区域公用品牌的庇护伞下‘躺着赚钱’,如果不在打造和提升企业品牌上下功夫,也会被‘劝退’。”刘明认为,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是互相成就、共享共生的。

为摆脱“有品类无品牌”困境,兴平建立起“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体系:公用品牌负责制定标准、质量监管和整体营销;企业品牌专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兴平市辣椒产业协会会长张升长解释,“‘兴平辣椒’四个字保证品质,企业品牌则实现差异化竞争。”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获得“兴平辣椒”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17家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秦一辣椒”主攻西安、兰州和郑州等地的批发市场,日加工量达20吨;“辣西北”专注开发连锁餐饮市场,80%做定制产品;“杜胖子”则深耕海外市场。各企业还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加快产品迭代升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作为一方水土“养”出的地方特色产品,也需要一方人的爱护。同时,培育特色品牌,推动其健康发展,更需沉下心来,长远规划,做足品质功课,重视品牌经营,为那块可以价值再生的“公地”提供全方位保护和深度滋养。

正如张升长所言:“地理标志不是免费午餐,而是需要共同培育的摇钱树。”当政府、企业、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方水土”的馈赠才能真正造福一方人。

产业链上的“速度”与“温度”

吃过早饭,淡爱琴老人骑着三轮车上了肖亚刚的辣椒场。同村的几个老伙计已经到了,正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手底下麻利地剪着辣椒把,再把品相不好的辣椒挑出来。“屋里地包出去了,也闲不下来,在这热热闹闹地谝着闲传就把活干了。”淡爱琴笑道。

肖亚刚今年从新疆收了2000多亩地的干辣椒,这段时间集中剪把,雇了四五十个 “60后”的老婆老汉组成“银发流水线”。“现在有全自动剪把机,一天一夜能剪6吨货,顶100个人。”不过,肖亚刚算着两笔账:一套机器200多万元,且辣椒损耗率比人工高3%,更重要的是,人工剪把能让“留守老人多条挣零花钱的路子”。

20251013142241388-71-a0304.jpeg

傍晚的结算时刻最具仪式感。肖亚刚打开掉漆的铁皮盒,从百元大钞到块块钱、毛票,将零钱按面额排列整齐——老人们不收微信转账,只要现金现结。淡爱琴拿出自己攒了两个礼拜的一沓票,肖亚刚一边手指翻飞敲击键盘、计算器按得啪啪响,一边报数:“982斤,一斤三毛,一共是294块6毛!”

“看你一天谝得欢,手脚也不慢嘛!”旁边人打趣道。

“手脚快的一天能挣30多块,我这才多少。”淡爱琴攥着新崭崭的钞票,眼角堆起笑纹。

“多少挣两个,就不用跟儿女伸手咧。”人群中有人拖长了声调。

“对着哩,对着哩。”众人纷纷附和,各自领了“工资”回家吃饭。

在兴平,辣椒不仅是味觉的主角,更是产业的“热资源”。这个常住人口不足60万人的小城,辣椒产业链上的从业者近5万人。

以“椒三代”刘明为例,他所在的大家庭中有几十口人都靠辣椒吃饭,要么种、要么加工、要么卖。1990年,刘明爷爷“刘老汉一年卖6000斤辣椒”轰动兴平,还上了报纸。如今,他的辣椒加工厂一天的原料就要6000斤干辣椒,高峰时期用工二三十人,一名熟练技术工人日工资200余元。

“农产品加工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开多把锁:既能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促进减损增收、提质增效,从而释放农业内部潜力;又能带动资本回乡、人才返乡、科技下乡,激发农村外部活力。”逯明辉说。

他表示,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在于证明某区域内成员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提携区域内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共同成长,并与区域形象互为背书。要让品牌成为优质农产品和区域特色产业的代表性符号,以品牌建设促进品质提升,通过品牌引导扶持小农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其增收潜力。

向价值链高端跃迁

在连续申请4年后,陕西兴平辣椒科技小院终于在今年正式挂牌。这个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扎根田间地头的产学研平台,是兴平辣椒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迁的重要一步棋。

“我们调研过辣椒红色素提取项目,但投资太大,门槛太高。”一位本地企业家的无奈道出了产业困境。兴平当地鲜少精深加工的生产企业,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产品利润不高、发展后劲不强。

如何提升辣椒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发展与辣椒密切相关的延伸产业,做长做强辣椒产业链,扩大兴平辣椒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成为兴平辣椒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兴平辣椒要向高品质、品牌化、市场细分化、宜机化方向发展。”高级农艺师宇军是科技小院的“土专家”,受聘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他认为,应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不同辣椒品质和不同价格的需求,达到优质高价的目的。比如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的“樟树港辣椒”走精品路线,市场价格稳定在40元每斤,而在低端市场“血拼”的兴平辣椒,每斤均价不足20元。

20251013142241813-44-a3325.jpeg

在兴平市政府规划中,未来将形成集科研、生产、交易为一体的立体辣椒产业生态。产业图谱上占地150亩的辣椒产业园,不仅布局了深加工生产线,还将配套建设研发中心,以及检测认证、技术培训、金融服务等机构。

硬件投入之外,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产业思维重构——如何让习惯了“辣面子”生意的本地企业,转向需要长期投入的科技型发展路径。

一些敏锐的企业主已经行动起来,算起了“科技账”。兴平市秦椒红食品有限公司和全国20多家大型食品、餐饮企业签订了初加工辣椒原料供应协议,同时也生产连锁餐饮“私人定制”的辣椒油、秘制烧烤料、复合调味料等产品,而后者比前者利润高出至少50%。

这让公司总经理彭凯开始重新审视手中的辣椒,它不再只是调味料,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从辣椒中提取辣椒素、辣椒油、辣椒红色素,它也可以变身医药产品、保健食品,甚至化妆品。“要想利润翻番,就得把辣椒‘吃干榨净’。”尽管公司刚起步,但彭凯对发展前景信心十足。

兴平市招商计划中的辣椒素提取、辣味休闲食品等深加工项目,以及非遗体验、农业旅游研学等新业态,承载着兴平辣椒从“论吨卖”到“论克售”的野心,正在打开产业新空间。

逛辣椒博物馆、DIY辣椒面、制作辣椒文创产品……在秦一辣椒产业园,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辣椒的一生”。产业园负责人刘学敏精心设计从育种到加工的完整体验动线,并特意在园区预留了文创空间,“要让兴平辣椒变成可体验、可带走的故事”。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