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是一所工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校,在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后,该校积极探索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范式改革,在校企合作一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前不久,一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会在兰州新区举行。这是兰州新区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一次生动实践。如何让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联上姻”?“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兰州新区的全力支持。”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局长杨天岳说。
基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靶向蛋白降解药物化身为“垃圾分拣员”,主要工作是给致病蛋白“贴标签”。
“夜校热”折射的正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夜校热”助力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夜校热”出现的背后是新型夜经济的兴起。“夜校热”丰富学习型社会建设探索。
近期,青岛农业大学好消息频传,多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农田”。青岛农大校长赵金山说,科研成果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离不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这些科研共同体,让科研人员与企业家成为科研‘合伙人’,实现了科研成果即创即转、即研即推。”
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铁路部门12日在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开启学生预约购票服务专区,同时优化调整学生优惠票发售和查验规则,符合条件的学生旅客可通过专区预约购买春运期间往返车票,春运出行将更加便利。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荣获全球生态环保领域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科学与创新奖”的中国人。2017年,我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曾获“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日前,工信部和教育部公布了“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全国典型项目及通过验收项目名单,其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项目。
12月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陈忠伟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比能宽温域锂离子电池,成功适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设计的新型工业级复合翼无人机,并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空域顺利完成试飞。无人机搭载的高比能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达每公斤400瓦时,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提升20%至40%。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我国已经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文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重庆市未来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聚焦热点前沿、纵论科技赋能、共促合作发展。据主办方介绍,自2022年首届论坛举办以来,腾冲科学家论坛累计促成人才引进项目496个、招商引资项目780个,协议投资1900亿元。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彦教授团队在非接触心脏活动感知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无须任何模型训练的情况下,他们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非接触人体心脏活动监测。长期连续的心脏活动监测对疾病的发现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