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教育
  • 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 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聚焦)

    本期教育版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结合实际共同探讨,助力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容易导致高校教师更热衷于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较弱。

  • 今年职称评审有何新变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人解答热点问题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日前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共设有27个职称系列(专业)。为了给人才跨地区流动提供便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通了全国职称评审信息查询平台,面向各地人社部门、用人单位及个人提供跨地区职称信息核验查询服务。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文章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文章指出,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

  • 推动“四链”融合,职业院校该怎么做

    “四链”融合是一盘大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为了解“四链”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现状与成效,近日,记者采访了多所职业院校。“五环相扣”推动“四链”融合。

  • 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财经观)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此次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有利于帮助更多学子安心求学、成长成才。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财政投入932亿元,资助高校学生超过3100万人次;通过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700亿元。学生资助是一项长期工作。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功在当代、利在长远。

  • 全球最大规模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完成

    10月25日,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我国科学家在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标志着国产量子算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北京将为金融科技专业人才评职称

    记者10月25日获悉,为畅通金融科技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增设金融科技职称评审专业,并计划于2025年启动首次金融科技专业职称评价。

  • 陕西出台16条举措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

    记者10月25日从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陕西省加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16条措施》。《措施》明确,陕西省将围绕国家和陕西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

  • 我科学家在DNA信息存储领域获突破

    经过多年探索,科学家们发现,DNA存储技术或许是一个正确选项。“在DNA这张白纸上批量打印信息,代表着DNA存储技术的重要突破与革新,为大规模数据存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有望突破DNA存储的成本和速度壁垒,并为未来其他相关分子信息系统的技术研发奠定基础。”

  • 在2024中国计算机大会上,专家认为—— AI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类的“软件开发者”

    “软件承载着人类文明,必须牢牢掌控在人类手中,AI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类的‘软件开发者’。”本次大会为期3天,共有118个大会特邀报告、3个大会论坛、138个专题论坛,覆盖AI、网络安全、基础软件、教育、芯片等34个技术方向。

  • 超声“吹”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据了解,这种无固体表面接触、无化学“污染”、超稳定的声悬浮气泡有望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

  • 在荷兰,体验跨文化交流(留学记)

    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今年是陈榆在荷兰留学的第八年。  不仅如此,陈榆还带领学联成员举办了系列中荷文化交流会,中国留学生与荷兰朋友交流学习语言心得,用共同学习荷兰语和中文的方式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认知。

  • 超级显微镜“上新” 大脑活动看得清

    兼具厘米级视场与亚细胞分辨率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有多个交叉研究团队利用RUSH3D在脑科学、免疫学、医学与药学等多学科,获得一批“国际首次”观测成果。

  • 高校学科调整,如何越调越优?

    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因此,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突出优势资源  培育特色学科  记者:在调整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提升优势?

  • 微专业缘何受热捧(人民时评)

      微专业不是学历教育,完成课程也不发学位证,何以收获高人气?  微专业受到热捧,映照着当代青年水涨船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放到更大视野来看,微专业受热捧,也折射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的新期待。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意见》指出,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  《意见》指出,要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前瞻布局。  《意见》强调,要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统筹领导。

  • 让“夜校热”持续火下去

      “夜校热”的兴起,展现了当代青年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踏实奋进的自我要求,彰显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正加快推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正加快构建。让“夜校热”持续火下去,成为当代青年精神生活新常态,才能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陕西多所学校与海外华校“云牵手” 助力华文教育发展

    10月16日,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共同主办的“2024海外红烛陕西行”活动在西安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对承办单位进行了授旗,同时举行了陕西省学校与海外华校“云牵手”签约仪式等。此外,陕西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信老师们通过参访,会有很多收获,能更好地服务华文教育事业。

  • 号称“整顿”教育行业的00后教师,自己也熬不住了

    安安在生育之后,由于经济压力,她换工作到县城的私立学校。过大的工作压力、过长的工作时间极大影响教师的生理健康。舆论环境对教师的不善,各种因素导致的教师地位降低,导致教师失去了权威,成为无端猜疑的受害者。

  • 校企合力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让工程硕博士培养对接产业需求

    2022年,中组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如今,校企双方正积极探索工程硕博士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目前,承担任务的59所高校,共有680个工程硕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全面铺开。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