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何“走红”今年6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获批设立。在2020年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被正式提出。相较于传统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更重视“研究性”,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
近日,人社部正式发布第七批新职业,包括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17个新职业,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睡眠健康管理师等42个新工种。工种是职业下的细分岗位,此次新工种数量大幅度增加反映出产业链条和岗位细化程度提高。
近日,一条关于“本升专”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本升专”教育模式正成为打通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横向衔接的有效途径。这些回应道出了“本升专”背后的本质。这也是“本升专”现象带给我们的深刻启发。
新加坡、意大利、德国等国探索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开展老年教育活动,让老年人有机会不断接受教育、学习新生事物,丰富他们的生活,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德国政府倡导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记者从共青团中央获悉,22日,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团北京市委在北京西站为即将奔赴新疆、西藏等地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送行,30余所在京高校招募选拔的120余名志愿者代表庄严宣誓。
今年首批毕业的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此前,部分个例已引发关注。 评价“指挥棒”的优化,背后有深刻现实考量。 这绝不意味着放松标准。如产教融合中的“校热”与“企冷”,实践成果的多元化与评价的标准化,以及个人贡献的认定、知识产权的归属,等等。
教育与监管结合、提醒与自觉互补,才能让出行多一份安全保障,让未成年人的暑假生活平安快乐 最近,网上的一段视频看得人心惊肉跳:5名未满16周岁的少年挤坐在一辆电动自行车上。 暑假来临,未成年人出行频率大大增加。 未成年人自己也该自觉自律,坚守规则底线。 放暑假了,安全意识别“放假”。
记者21日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市场监管总局近日批准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持续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这是校园配餐服务管理首个国家标准。
不久前,在陕西西安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舞台上,原创话剧《屈梁生——给机器看病的医生》在聚光灯下徐徐展开。这部由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师生历时两年打磨的作品,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故障诊断学奠基人屈梁生的真实故事为蓝本。以屈梁生院士故事为蓝本的原创话剧是西安交大“大先生”系列话剧中的一部。
论坛发布了在北京市教委的具体指导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方面的三项代表性成果。另一项成果《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系统呈现了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施路径和应用成果。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别出心裁,在内涵挖掘、设计理念、审美意趣、用料材质等方面不断“出新”,润物无声地传递着高校的育人理念和文化底蕴,成为展示学校风貌、高校精神的一张名片。 今年“上新”的录取通知书同样引人注目。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还体现出高校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
近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展分行业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围绕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持续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报告显示,2024年学生资助资金中,各级财政投入共计2215.71亿元,比上年增加54.99亿元,增长2.54%。2024年,发放国家助学贷款955.18亿元,比上年增加255.49亿元,增长36.51%,占资助资金总额的27.99%。2024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137.04万人。全国各级财政投入营养膳食补助资金共计317.23亿元。
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包括多名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在内的近千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会议期间将举办500余场大会报告、专题学术会议等,多名知名科学家将领衔主讲基础科学报告、前沿科学奖报告,分享各领域最新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