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文化产业
  • 传承石刻文脉 共话保护发展——汉中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学术座谈会圆满举办

    11月1日上午,汉中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嘉宾云集、智识激荡,一场以“蜀道申遗、石刻艺术传承与民间博物馆发展”为核心议题的学术座谈会隆重召开。座谈会上,与会嘉宾首先对汉中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在民间文物抢救保护、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方面的不懈努力给予高度赞誉。

  • 淡季出游 选择更多

      各地主题产品频“上新”  为抓住秋游热潮,近期,多地纷纷开启秋冬旅游推广活动,通过文化赋能、业态融合、区域联动等方式,探索文旅发展新路径,为淡季出游增添更丰富的选择。近日举办的2025北京朝阳国际灯光消费季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

  • 131件(套)珍贵藏品将亮相上海 铺展古罗马文明长卷

    26件罗马皇帝贵族半身像成为“帝国的荣耀”篇章的核心展品,直观呈现古罗马从城邦崛起为帝国的进程。

  • Z世代青年何以创享红色文化(高峰之路)

      这是数智时代青年人运用新技术共创共享红色文化的一个生动缩影。Z世代青年深受红色文化感召,怀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纵观Z世代青年共创共享的红色文化产品,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观察。

  • 从“世界市长对话”看千年瓷都的文旅魅力

    在近日举办的“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上,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议会副议长努尔巴耶夫·尼亚兹别克的话,在现场引发广泛共鸣。  “世界市长对话”选择景德镇,并非偶然。

  •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苏峪口瓷窑址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苏峪口深处,于2017年考古调查时首次被发现。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执行领队柴平平介绍,这里烧制的白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匀。

  • 戏剧传承:艺术与市场双向奔赴(新语)

    文化产业不是赚快钱的行业,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更是慢功夫  我常和学生说,要做“懂市场的艺术家”,也要做“有艺术追求的产品人”    作为一名深耕戏剧领域四十余载的演员,我始终相信:戏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从来不是“守着老本子唱老戏”的单向坚持,而是内容生产与市场生态双向奔赴的长期事业。

  • 文学滋养下的一个村庄(“十四五”的文化印记)

    文学氛围感染了村民,也改变了村庄的风貌。今年前9月,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42.46万人次,同比增长40.3%;旅游总收入达1431.63万元,同比增长12.28%。  文学的力量,正让这个村庄从“耕读传家”走向“文旅兴村”,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文学滋养乡村、文化赋能发展,清溪村正是一个生动的注脚。

  • 13年,地铁图书馆涵养城市书香(“十四五”的文化印记)

    过去10多年间,在地铁图书馆里自助挑选、借阅心仪的图书,成了陶炼生活中的一段温暖时光。  2012年,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图书馆在车站内同步开放。  此后,武汉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图书馆也随着地铁线路的延伸开到了城市的更多角落。截至2024年底,武汉轨道交通网12条运营线路的312座车站中,拥有150余座图书馆。

  •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举办各类演出展览活动1200余场 展世界艺术画卷 建文化交流平台

    10月17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帷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将举办各类演出展览活动500余项,共计1200余场。一场艺术节,吸引全球优质演艺资源,中外名作佳作汇聚上海舞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生动展现着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 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举办

    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16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  “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联盟(珠海站)”在论坛上启动,将致力于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的优质传播资源,为海外华媒提供内容供给与落地支持。  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是全球华文新媒体共同研讨、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

  • 山东省济宁市筑梦“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到“孔孟之乡”,沉浸式体验国潮儒韵

    作为“双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这座浸润着孔孟儒风、运河气韵的文化古都,正全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筑梦“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据统计,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济宁全市重点监测的25家景区接待游客314.51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4亿元。

  • 名篇传盛景 古楼焕新生— 黄鹤楼,赓续文脉竞风流(文化中国行·唐诗宋词里的古建筑)

    登临黄鹤楼,极目楚天舒。  楼台更迭,文脉延续。  “黄鹤楼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  黄鹤楼曾因战争、灾害等屡毁屡建。1884年,黄鹤楼被一场大火焚毁。既保留了古代黄鹤楼的建筑特征,又体现了现代建造工艺。黄鹤楼见证历史,承载文脉。

  • 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 中国网络文学吸引全球粉丝“追更”

    优质丰富的内容,是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不少中国网络文学平台设立海外站点,实现在线翻译,让全球粉丝实时“追更”。  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行业海外市场营收达到48.15亿元。亚洲是中国网络文学最为稳固的市场,读者数量约占全球的八成,市场份额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

  • 人民日报看陕西丨千年古柏,文化价值代代传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而这棵古柏,相传正是仓颉亲手栽种。2019年,《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出台,将庙内古柏正式纳入法规保护范畴;《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出台,更为其保护增添了力量。守护的同时,也让千年古树承载的文化价值代代相传。

  • 两岸记者采风京西门头沟—— 在琉光璃彩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近日,来自海峡两岸的10余名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京台基层交流基地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参观了琉璃博物馆、隧道窑艺术中心、非遗传承工作室等,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的发展历程、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情况,聆听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感受琉璃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 中文为南非增添一抹“中国红”

    2025年是中文正式纳入南非国民教育体系10周年。  “中文教育的兴起,为南非增添了一抹‘中国红’。”  斯坦陵布什中学的另一堂中文课上,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把“中国历史衣橱”搬进了教室,形成“一键穿越——中国传统服饰+自媒体工作坊”。

  • 西安大唐不夜城让唐风古韵可感可触—— 沉浸式旅游成为亮丽名片(强化文旅融合一线见闻)

    华灯初上,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悠扬的唐乐与现代电音交织,数字全息投影洒落梦幻光晕,璀璨灯火映照飞檐斗拱,“唐宫仕女”衣袂翩跹,一幅流动的盛唐画卷跃然眼前。  漫步大唐不夜城,数字技术带来沉浸式体验,惊喜随处可见。  截至10月7日,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大唐不夜城日均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

  • 文艺创作怎样跟上“时代进度条”(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比如,科技极大降低了文艺创作门槛,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可能,也提高了对创意和想象力的要求。  总之,当下创作的“通关秘籍”,可能就藏在创作者对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媒介、艺术与社会情绪的崭新理解之中。

  • 苏绣山水的诗性美学

    在中国刺绣艺术中,苏绣山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意象造型是苏绣山水的显著特点,也是刺绣工艺、传统美学与山水意象诗性融合的重要桥梁。苏绣山水不仅延续着江南文脉,也蕴含着人类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共有38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