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文化产业
  • 原创舞剧《咏春》在全球43座城市演出200余场 文艺出海“新招式”(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2022年12月自深圳启航以来,《咏春》已在全球43座城市、53座剧院演出了200余场。舞剧《咏春》一拳一掌,干净利落,“穿透”文化壁垒,打出国际性表达的广度与厚度。  创排期间,深圳保利剧院便十分看好该剧,拿下200场国内巡演权。  2023年9月,《咏春》出海首站登陆新加坡,采取市场化商演模式进行。

  • 未央东蒙 绘梦延安——2024年陕鲁两地艺术家文安驿写生交流活动在延安启动

    未央东蒙 绘梦延安——2024年文安驿写生交流活动于近日在文安驿开展。大家在延安文安驿感受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建筑、质朴的居民都成为创作的源泉。画家们用画笔绘出心中的延安之梦,通过写生交流,技艺得以切磋提升。

  • 顶流冰箱贴如何硬控年轻人

    据统计,马首铜像回归后的四年内,圆明园博物馆共接待全国游客超过134万人。2021年底,在马首铜像回归一周年之际,圆明园首次推出马首铜像冰箱贴。目前,市民游客仍可在圆明园内的15家文创店及线上商城按原价购买马首冰箱贴。

  • 微短剧海外传播:追求艺术品质 尊重文化特性

    微短剧的海外传播,已成为当下令人瞩目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举措,积极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截至今年6月份,已有100余款微短剧App在海外上线。译制微短剧,指将国内微短剧进行翻译配音或配字幕后,在海外平台进行传播。诠释中国、情动世界,应该是微短剧海外传播力图实现的目标。

  • 人类“视距”向地球内部延伸(开卷知新)

      人类世世代代生活在地球上,却对它的内部所知甚少。如果建造若干条通往地球深部的通道,就能将人类的“视距”向地球内部延伸数千米甚至上万米,通过岩心获得地壳运动及其演化的真实信息。整个地球气候系统加速变暖,很可能是因为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

  • 打造消费新场景 我国文旅融合热度升温花样多

    一组数据,映照出我国地方文旅市场的“热辣滚烫”,其背后彰显的是文旅产业整体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喜人的数据增势、持续向优向好的经济背后,得益于我国长期以来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并不断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所做出的诸多尝试。

  • 文化赋能,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活力(文化中国行)

    为满足国内外嘉宾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鲁源新村引入了尼山书房、孔府印阁、礼乐雅集、汉风艺术、徐弓坊、博雅琴舍等特色文化展示和体验项目。  鲁源新村70岁以上老人有500多名,其中有不少生活或行动不便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宝,不但改变了我们村的生活,而且实现了以文化人,乡村善治。”

  • 端礼门:金中都考古发现的“第一门”

    端礼门是金中都外城西南城门。走入金中都城内,考古人员在南城墙内侧发现有东西向、宽约11米的顺城街道路遗迹,并同样发现了车辙痕迹。本次发掘的端礼门是金中都首次发掘的城门遗迹,也是罕见的金中都保存结构清楚的大型建筑基址,为金中都城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标点。

  • 文化赋能清溪村(文化中国行)

      在中国作协的支持下,清溪村又添文化新地标: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2023年在这里落户,目前收藏签名版图书已达5万册。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  文化滋养了清溪村,也滋养着村里的人。

  • 沉浸式演艺—— 面向未来的戏剧革新(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核心阅读  沉浸式演艺打破了固定观众席面向舞台的传统剧场规则,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演员边表演边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近年来,沉浸式演艺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选择,也成为当代演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浸式演艺也积极赋能文旅产业。

  • 56个民族的“家庭文艺汇演”

    11月26日14时许,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的幸福大道上,身穿各民族服饰的迎宾人员一字排开,微笑地朝每一位来宾挥舞双手。直到夕阳西下,活动结束了,分散在四处的宾客朝着会场的方向走去,等待一场由56个民族参演的盛会。上海代表团民族健身操项目运动员龚明媛说:“今天的晚会是56个民族的‘家庭文艺汇演’。”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钱小萍推动宋锦创新发展 典雅宋锦 走入寻常百姓家(辽阔的大地 多彩的非遗)

    钱小萍毅然决定尝试“复活”宋锦。得知钱小萍的用意后,古玩店店主李品德欣然将残片出借。  2006年,宋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钱小萍被评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说,多年来,她推出的宋锦和其它丝绸新品种已经有上百种之多,其中很多都成为“爆款”。

  • 多国考古学家探访良渚:我们并非如想象中那样不同

    论坛首日,来自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受邀参观了良渚博物院、良渚遗址公园和良渚考古与保护中心。她认为,考古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不同。据悉,本届良渚论坛迎来了来自60多个国家(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多名中外嘉宾。

  • 文化中国行 | 焕发千年漆艺活力

    在“城口大木漆文化展示中心”,周永胜介绍了城口漆艺的历史、制作工艺、传承谱系等内容。不只是在松柏村一个村,如今,城口县成立了大木漆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立足漆器这项千年非遗,在全县盘活发展数亿元产值的“大木漆”产业。

  • 在数字浪潮中坚守人文温度(新语)

    以技术创新应对AI滥用,才能更好确保监管有力有效。网络安全是护航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底板”,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才能确保AI与人类的健康正向互动与良性发展。在数字浪潮中坚守人文温度、拥抱智能向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美美与共的数字未来正由远及近。

  • AI加入影视 观众体验更优(深观察)

    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学习能力,AI大模型正深刻影响影视制作流程,优化观众体验,为影视行业注入新活力。据悉,该短剧应用了十几种先进的AIGC视频技术。在AI大模型的帮助下,观众还能与心仪角色进行深度对话及互动。AI大模型有望让观众体验再升级,观影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

  • 我国恐龙家族添新成员“兽纹华夏胄龙”

    一件出土自我国江西省的晚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新物种“兽纹华夏胄龙”。复原显示,“兽纹华夏胄龙”体长超6米,是我国发现的体形较大的甲龙类化石,它们生活在距今8400万年至7200万年的晚白垩世,以吃低矮的蕨类、种子、裸子植物的叶片为主。

  • 礼俗交融:如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经历漫长的礼俗交融,如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醒目标识。如意作为文殊塑像的组成部分,随文殊崇祀活动,融入佛教礼仪。如意进而成为中国本土文化吸收、改造佛教文化的醒目标识,完成了由器物至文化符号的升华。

  • 文化产品供给同样需要“适老化”(艺海观澜)

    中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待满足,尤其是随着日常生活和业余消遣的日渐网络化,网上精神生活“适老化”需要更多关注。  从数据来看,中老年观众已成为微短剧主流受众。  内容上,瞄准中老年观众的针对性题材创作不断加强。  截至2023年底,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16亿人,占总人口的15.4%。

  • 文化带来的改变,悄然发生(新语)

      11月8日至19日,大凉山戏剧节第六次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举行。文化带来的改变,在这里悄然发生。从首届汇聚9个国家的42部作品,到今年来自11个国家的100部戏剧参演,国际化一直是大凉山戏剧节的底色之一。打出口碑、扩大影响、形成品牌,文化产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与持久创新活力,成为地区发展新亮点。

共有26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