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文化产业
  • 艺术类短视频—— 讲好艺术故事 拓展美育空间(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聚焦文化新业态)

      讲好艺术故事,做好艺术导赏。  放大艺术之美,培育潜在受众。  短视频平台也在整合专业艺术院团、院校和场馆资源,邀约更多艺术家参与到这场线上艺术竞技中来。  艺术类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为什么火热?短视频美育不仅成为学校美育的有力补充,更助力中华美学的传承和传播。

  • 更新潮更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艺近人和)

    南国醒狮团团长、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说,“不断获得广大民众喜爱,这项技艺才有生命力。”目前,醒狮项目已进入广州的196所学校,传承有序,未来可期。  在广州家喻户晓,让“醒狮”更有时代精神  广州市民赵先生在观看演出的间隙,掏出手机,抓拍了几头舞狮和少年一同腾空跳跃的一幕。

  • 共赏非遗保护“万千气象”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今年6月开展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在暑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其中,35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 走进剧场成为年轻人文化生活新潮流

    可见,戏剧演出持续“圈粉”年轻观众,95后、00后已成为戏剧传播与消费的生力军。年轻人跨城观演的比例正在快速提升。追随喜爱的戏剧作品,频频走进剧场,成为年轻人文化生活的新潮流。沉浸式戏剧成为年轻观众“N刷”的选择之一。

  • 网络化城市化:民间文艺的新机遇

    近代以来,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涌入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民间文艺生存的土壤。不少人对民间文艺的未来感到悲观,认为其失去了传承的条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民间文艺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文艺在城市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 沉浸博物之旅 赋能美好生活

    今年1月至7月,全国博物馆精心策划推出多个重磅大展,接待观众7.8亿人次,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博物院的“流动数字博物馆”累计展出400余场,行驶里程达4万多公里,服务公众21万余人次。记者了解到,本届博博会汇聚了550余家博物馆及相关企业。

  • 网络微短剧在内容题材、生产模式、业态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 微短剧,精彩呈现大世界(文化市场新观察)

    本期“文化市场新观察”聚焦一批优质网络微短剧,观察其在题材选取、生产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尝试与突破,为微短剧提质升级提供有力借鉴。她表示,未来,微短剧的创作空间将不断扩展,创作者应当尽力挖掘好话题、好故事,激发微短剧的创新活力。

  • 古筝音乐会奏响孔子博物馆

    近日,“走进孔子博物馆 赓续千年乐章”孔乐古筝专场音乐会在孔子博物馆举行。此次音乐会吸引了众多古筝艺术爱好者前来观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孔子故里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也为此次古筝音乐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舞台。通过音乐,观众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韵味。

  • 《黑神话:悟空》背后的文化密码 晋城国宝闪耀西游世界

    早在2020年11月,《黑神话:悟空》的美术总监、游戏科学联合创始人杨奇就曾来到晋城。随着《黑神话·悟空》的持续火爆,晋城的国宝们将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 “大视听”未来可期(艺文观察)

    核心阅读  新的平台、新的连接,激发新的空间生产,“大视听”不再是简单的文本生产,而成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实践。  在全球数字经济大潮中,“大视听”成为重要引擎。“大视听”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各级文旅部门出台的“软性”城市项目,进一步助推了“大视听”快速发展。

  • 400余名台湾同胞赴陕西多地参访—— 探寻文化根脉 见证两岸亲缘

    以“弘扬中华文化,谱写青春华章”为主题的2024陕台文化交流周刚刚落幕,400余名台湾同胞奔赴陕西多地,祭拜轩辕黄帝、参观名胜古迹、参加文化教育研讨会等,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次活动由陕西省政府台办、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联合主办,陕西省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会承办。

  • 重庆举办“大地流彩”系列特色活动—— 展示农耕文化 赋能美丽乡村

      自今年4月至12月,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联联合开展“大地流彩—乡村文化赋能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第十一届重庆市乡村艺术节、乡村村晚、首届巴渝和美乡村村歌大赛、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活动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赋能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 中国话剧:从“舶来”到“出海”

    但是,《茶馆》精彩的演出征服了西方观众,他们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中国话剧的魅力,称其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去年,该剧作为中国希腊国际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在雅典上演。近年来,这些大胆探索的中国式话剧走出国门,为海外观众呈现了兼具传统艺术精髓与现代感的全新表演艺术。

  • 西安多家文博单位开启“夜游”模式

    为缓解暑期游客多、游客集中等问题,西安多家文博单位相继出台了延时开放、夜间开放等服务,以达到错峰游览,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感。据了解,西安博物院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园林休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徐晶表示,下一步,西安博物院将持续探索夜间开放体验模式,不断提升西安文博行业影响力。

  •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

    8月12日,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白蛇传》在艺术节上首次亮相,现场座无虚席。特地前来出席活动的爱丁堡市前市长唐纳德·威尔逊对记者表示:“中国艺术团体的演出,丰富了爱丁堡艺术节的文化多样性,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 暑期文旅消费热潮涌动

      围绕暑期旅游旺季,文旅部牵头举办了2024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并发布面向全国范围的惠民活动和优质产品。  文旅部数据显示,据初步统计,各地将在暑期举办超4000项约3.7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推出包括发放消费券、票价优惠、消费满减、折扣套餐在内的多项惠民措施。

  • 夜游经济,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

    夜游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今年3月,西安市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将协调推动10个商业街区改造提升,举办2024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大会等,打造10个左右夜间消费聚集区。近年来,西安夜游经济格局不断扩大、产品日益丰富、业态不断创新,“夜长安”成为西安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 中国体育代表团备赛巴黎残奥会 顽强拼搏 勇敢追梦(聚焦残奥会)

    近日,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展开多项模拟、适应性训练,努力寻找最佳状态。经过集训备赛,中国体育代表团将于8月21日出发前往巴黎。  本次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既有参加多届残奥会的名将,也有首次登上残奥会赛场的新秀。此后的多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继续奋勇争先,一直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

  • 中元时节祭先祖:在洪洞大槐树探寻文化根脉

    18日,“华人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甲辰年中元节祭祖大典,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齐聚一堂,共同祭拜先祖。因此,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终致力于以“大槐树祭祖习俗”为核心的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在中元节这个特殊的传统节日里,祭祖大典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 「光明论坛」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