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更多
文化产业
  • 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举办

    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16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  “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联盟(珠海站)”在论坛上启动,将致力于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的优质传播资源,为海外华媒提供内容供给与落地支持。  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是全球华文新媒体共同研讨、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

  • 山东省济宁市筑梦“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到“孔孟之乡”,沉浸式体验国潮儒韵

    作为“双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这座浸润着孔孟儒风、运河气韵的文化古都,正全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筑梦“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据统计,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济宁全市重点监测的25家景区接待游客314.51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4亿元。

  • 名篇传盛景 古楼焕新生— 黄鹤楼,赓续文脉竞风流(文化中国行·唐诗宋词里的古建筑)

    登临黄鹤楼,极目楚天舒。  楼台更迭,文脉延续。  “黄鹤楼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  黄鹤楼曾因战争、灾害等屡毁屡建。1884年,黄鹤楼被一场大火焚毁。既保留了古代黄鹤楼的建筑特征,又体现了现代建造工艺。黄鹤楼见证历史,承载文脉。

  • 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 中国网络文学吸引全球粉丝“追更”

    优质丰富的内容,是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不少中国网络文学平台设立海外站点,实现在线翻译,让全球粉丝实时“追更”。  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行业海外市场营收达到48.15亿元。亚洲是中国网络文学最为稳固的市场,读者数量约占全球的八成,市场份额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

  • 人民日报看陕西丨千年古柏,文化价值代代传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而这棵古柏,相传正是仓颉亲手栽种。2019年,《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出台,将庙内古柏正式纳入法规保护范畴;《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出台,更为其保护增添了力量。守护的同时,也让千年古树承载的文化价值代代相传。

  • 两岸记者采风京西门头沟—— 在琉光璃彩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近日,来自海峡两岸的10余名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京台基层交流基地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参观了琉璃博物馆、隧道窑艺术中心、非遗传承工作室等,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的发展历程、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情况,聆听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感受琉璃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 中文为南非增添一抹“中国红”

    2025年是中文正式纳入南非国民教育体系10周年。  “中文教育的兴起,为南非增添了一抹‘中国红’。”  斯坦陵布什中学的另一堂中文课上,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把“中国历史衣橱”搬进了教室,形成“一键穿越——中国传统服饰+自媒体工作坊”。

  • 西安大唐不夜城让唐风古韵可感可触—— 沉浸式旅游成为亮丽名片(强化文旅融合一线见闻)

    华灯初上,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悠扬的唐乐与现代电音交织,数字全息投影洒落梦幻光晕,璀璨灯火映照飞檐斗拱,“唐宫仕女”衣袂翩跹,一幅流动的盛唐画卷跃然眼前。  漫步大唐不夜城,数字技术带来沉浸式体验,惊喜随处可见。  截至10月7日,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大唐不夜城日均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

  • 文艺创作怎样跟上“时代进度条”(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比如,科技极大降低了文艺创作门槛,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可能,也提高了对创意和想象力的要求。  总之,当下创作的“通关秘籍”,可能就藏在创作者对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媒介、艺术与社会情绪的崭新理解之中。

  • 苏绣山水的诗性美学

    在中国刺绣艺术中,苏绣山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意象造型是苏绣山水的显著特点,也是刺绣工艺、传统美学与山水意象诗性融合的重要桥梁。苏绣山水不仅延续着江南文脉,也蕴含着人类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 文旅融合,杂技焕发新活力

    2024年,吴桥县吸引百万人次游客前来观赏杂技表演,文旅企业营收突破1.6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这些民宿分布于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村落中,又紧邻县城主要杂技展演展示区。如今,漫步吴桥街头,杂技元素早已融入这座小城的各个角落,这座“杂技之乡”正以文旅融合为纽带,让古老的杂技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新活力。

  •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伊犁老城:非遗在文旅融合中守正创新

      在伊犁老城,朴匠非遗工坊负责人、伊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红兵正专注地打磨着一件皮具。  秋日的伊犁老城,非遗不只是陈列在橱窗里的技艺,更是“流动”在街巷中的文化。  “伊犁老城的非遗传承保护,就是要让传统技艺回归生活、让文化记忆融入当代。”

  • 从敦煌走向世界 在世界看见敦煌

    9月的甘肃敦煌再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历程揭示了一条文明交流的规律:真正伟大的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保护与国际传播相辅相成。站在人类文明交流的高度,敦煌是中国的敦煌,更是世界的敦煌。”

  • 富平承古韵 文化润民心--赵宗瑞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教育体系线下课程在陕西富平圆满举办

    古豳大地承文脉,石川河畔聚贤才。2025年9月20日,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陕西富平迎来一场浸润心灵的文化盛事——赵宗瑞老师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教育体系线下课程在此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学员齐聚这座“红色教育基地”,在秦地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圣贤智慧的碰撞中,共同开启一场关于生命觉醒、心灵成长与社会责任的深度探寻之旅。富平,自古便是文脉昌盛之地,既有大禹治水、王翦练兵的历史印记,更有习仲勋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红色基因,“富足平安”的寓意不仅刻在地名之中,更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此次课程落地富

  • 龙文化节点亮加拿大多伦多

    近日,为期3天的2025年第六届多伦多龙文化节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广场火热举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正通过一年一度的龙文化节融入多伦多市民的生活中。  自2018年以来,龙文化节已成长为加拿大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品牌。如今,多伦多市政府已将龙文化节认定为“市府三大户外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之一”。

  • “一江春水”和“八千里路”的启示

      《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对人物的刻画和描摹,体现为电影作为显微镜对社会的细微剖析。《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从编导演三个方面,都呈现了电影语言的娴熟,留下了不少经典桥段,至今令人反复回味。

  • 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

    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近日在江苏昆山举办。盛典以“汇中国百戏展戏曲新颜”为主题,汇聚31个剧种、53家剧院团的107个剧目,共计39场演出,活动将持续至9月20日。

  • 青海发现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河源石能言 文明迹可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发布会,介绍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研究有关情况。

  • 三星堆博物馆: 古老文明焕发文旅新活力

    河畔旁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被网友戏称为“火锅之源”的陶三足炊器等特色文物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三星堆博物馆讲解员何俊岷介绍:“这些图案上独特的纹饰与造型,成为古蜀文明已具备一套较为完整与成熟礼仪制度的证明。”  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三星堆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约2亿元。

  • 浅谈秦腔的艺术特点

    秦腔音乐以板式变化体结构为核心,融合七声音阶与方言韵律,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高亢激昂,悲壮苍凉。目前,广大农村、城市广泛存在秦腔文化的爱好者和秦腔艺术信仰者,盛演不衰的秦腔经典剧目家喻户晓,广泛流传至今。

共有38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